![](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10/30/cb10670fa63da67518bad19cebf73dae.jpg)
陳偉杰向客戶介紹他的旅游發展規劃。 于麗斯攝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10/30/2c97179819db0d7d8daa92d9d60a49c1.jpg)
韓萬春收獲勞動成果。 胡玖梅攝
山間小路邊,四排磚房中,雞鳴聲不斷,一個年輕小伙兒,手挎竹籃,正忙著收雞蛋,“以前在這兒當村官,任期滿了,留下創業,這就是我的雞場。”他叫韓萬春,29歲。
自2006年本市實施大學生村官制度,截至目前,累計有近萬名大學生擔任過“村官”,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已工作期滿。“考公務員、應聘大企業,許多人找到了新的工作,但也有一些村官選擇了留下。”延慶縣村官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沒有回到繁華的都市,沒有選擇大企業、公務員,沒有在乎更優厚的待遇,大學生村官任期結束后依舊留在農村創業,看中的就是京郊農村的環境和前景,“現在農村和過去不一樣了,發展環境好,機會也很多,我希望留下發展事業。”韓萬春說。
創業開起養雞場
記者來到延慶縣永寧鎮偏坡峪村,蜿蜒的小路邊就是小韓的雞場。“3000多只雞,一年凈掙10萬元。”他說。
韓萬春是土生土長的延慶人,2006年7月,大學畢業回到延慶縣,在永寧鎮吳坊營村擔任村支部書記助理。
“2009年,我又‘畢業’了。”他笑著說,三年的任期到了,他又一次面臨著人生選擇。
“考公務員、考研、找新工作、去國企,我也想了很多。”他說,“但是我覺得現在農村和過去不一樣了,環境越來越好,發展很快,我為什么不在農村創業?”
在別人的幫助下,他租下了偏坡峪村的四排空房飼養柴雞。
“別人白手起家,我‘負數起家’。”他說,那時沒有一點本錢,依靠著親戚的錢和自己借來的資金,開始了創業。
“最開始養了1000只雞,后來擴大到1萬只,由于缺乏經驗,賠了。”回想起挫敗,他并沒后悔,“不能因為一時失敗而放棄。”
之后,他控制飼養規模,鉆研飼養技術,雞場產出的柴雞蛋品質越來越好,經營狀況也有了起色。
年收入10萬元,他并沒知足,“我看好農村、農業的發展前景,一定要在農村成功創業。”
民俗游當顧問
考公務員有政策、考研有機會、之后的仕途有發展,在很多人看來,干上幾年的“村官”,好處實在太多,除了能解決很多實際問題,也能為今后發展提供踏板。
但密云縣不老屯鎮學藝廠村“大學生村官”陳偉杰不這么看,“農村需要人才,也能提供發展空間,我要留下。”
2007年,陳偉杰從江西一所院校的旅游專業畢業。作為密云人,他報考了村官,來到學藝廠村。
“那時村里就是種板栗,其他產業幾乎空白。”他說。
“其實資源真不少,土特產滿山都是,而且這里有礦泉水,村莊所在的位置位于麥飯石礦床上,水中富含多種元素和礦物質。”陳偉杰說。
他準備了一份詳細的礦泉水資源材料,掌握了優惠政策,制定了建廠后村里的利益分配、對村民經濟補償的方案,得到村民代表會認可之后,小陳協助村黨支部接洽了多家公司,最終確定了一家大興的公司,投資3000萬元建廠。
2010年6月,陳偉杰任期期滿,村民都舍不得小陳走。為了他,村民還集體開會,40多名黨員和村民代表一一表態“希望他留下來。”
“我也不想走,”陳偉杰告訴記者,“現在農村發展快,更能發揮我的能力。”
留下后,陳偉杰開始謀劃新的發展。“看好旅游業。”陳偉杰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在村黨支部的支持下,他已經開始實施新的規劃——建設民俗旅游村,“這里旅游資源豐富,完全具備成功的可能。”學習旅游專業的他,將為自己的專業知識找到新的舞臺,村子產業也將迎來轉型。
辦學校教郊區娃
在很多人急著找工作的時候,曾經的大學生村官通過自己創業,帶動了更多人就業。
安徽小伙兒胡明章,在順義區創辦的“學優克教育”已廣為人知。
小胡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2006年來到了順義區大孫各莊鎮吳雄寺村成為了一名村官。
當村官時,胡明章利用周末時間為村里的孩子免費補習。“發現村里教育資源少,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挺高。”
2010年,胡明章的村官生涯臨近期滿,“我選擇了創業。”
有了當村官時的經歷,他選擇了教育行業,在順義區注冊了教育咨詢公司。
為了打開知名度,胡明章一有時間就跑到各個學校,跟家長聊孩子的學習,為自己的公司做宣傳。
“我們為每個孩子進行心理疏導,設計了一套針對個人的個性化方案,跟蹤服務,給家長出謀劃策。”胡明章闡述自己的教育理論,“幫孩子學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彌補學校大班授課的不足。”
家長們口口相傳,塑造了小胡公司的口碑。
到目前為止,他的教育機構規模已經達到專職教師8人,其中解決大學生就業5人,兼職教師和專家20多人,培養了1500多個學生,“不論將來如何,我要創業下去,一定會成功。”
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他們沒有選擇離開,而是在京郊大地,追尋著自己的夢想,實現著人生的價值。
?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