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西安市教育局召開加強中小學素質教育工作會議,正式鄭重地向社會宣布:西安市明年將進一步深化規范民辦學校“小升初”改革;率先在全省中考中加試綜合素質考核,并將成績計入中考總成績;開始對中小學教師素質及教育能力進行測試。這三項舉措的組合出臺備受社會、家長和學生關注。
明年西安民辦“小升初”全市統一閱卷網上報名
記者了解到,2013年將在今年進行的民辦學校“小升初”統一進行學生綜合素質測評(2012年涉及24所學校,3.9萬名學生,實際錄取學生1.47萬人)的基礎上,明年將對此項測評進一步深化規范。明確民辦學校招收初中新生,接受政府委托招生的,按“免試就近入學”原則與公辦學校統一進行。除此之外的招生,嚴格執行招生計劃,對于剩余學位繼續實行“以小學生綜合素質報告單為主,統一全市素質評價標準,以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招收新生”。
明年西安市民辦學校招收初中新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由西安市教育局統一指導,將由西安市教科所嚴格按照義務教育學科課程標準審核評價內容(2012年是由招生學校確定考核內容,報區縣教育審定備案,統一時間由學校組織測試),由各相關區縣教育局負責,統一組織、統一時間、統一測評、統一網上報名和閱卷,確保公平、公正。測評結果與小學綜合素質報告單評價分數相加后,按總成績從高到低,按計劃錄取學生。凡是未參加民辦學校綜合素質評價或參加未被錄取的學生,各區縣教育局和招生學校不得為其建立學籍。
教育局長承諾:民辦學校“小升初”絕不出現奧數內容
西安市教育局局長李穎科對此鄭重向社會承諾:“今年民辦學校的小升初考試,沒有發現有涉及奧數的內容,我們保證明年這項測評中也將不會出現奧數內容,請廣大家長和學生監督。”他重申:公辦學校繼續嚴格按照學區劃分范圍,實行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就近入學。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嚴格按照“以流入地為主、就近入學,以公辦學校為主、免試入學”的原則妥善解決。
中考加考綜合素質,成績入總分,專考學生平時積累
在昨天大會上,最為關注的一項是,體現素質教育要求完善初中畢業升學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即從2013年起,西安市在中考招生中,將綜合素質考試列入中考科目,綜合素質考試卷面100分,考試時間100分鐘,所得分值按50%計入中考成績總分并納入中招錄取之中。綜合素質考試將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原則。
加試綜合素質有利于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李穎科局長在回答記者有關“我省目前的中考施行的是語、數、外、理化、政史”7科5卷“加體育(50分)的總分630分的考核模式,增加綜合素質科目考試,使總分增加到680分,會不會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提問時稱:考試是否增加課業負擔,不能用考試科目的多少而論,關鍵是看考什么,綜合素質考試和中考同期進行,是書面考試,考核內容涉及創新能力、實踐水平和人文素養三個方面,沒有教材和復習資料,要看學校和老師的平時培養和學生日常積累,某種程度上,它體現了推進素質教育的導向,有利于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這一考試同時也會不增加考試收費,將起到對義務教育畢業和高中階段選拔的雙重功能。
大學區制將在明年春季開始在全市所有區縣學校實施
昨天會議上西安市教育局局長李穎科坦言,西安目前中小學素質教育不僅存在創新能力不強、實踐動手能力相對薄弱、人文素養不高的問題,同時基礎教育還存在地域、校際、城鄉之間教育發展不均衡,影響教育公平,素質教育評價體系不健全的問題,為此,西安市教育局從2012年起新城、碑林、蓮湖、雁塔四區試點推行了“大學區”管理新機制(4個試點區283所學校的72個大學區,實行教育資源設施等的多項共享交流),收效較好。受到了社會和國家充分肯定,為此這項好機制將在明年春季開始在全市所有區縣學校實施。
西安力爭用5年時間建成基礎教育強市
李穎科坦言:西安市將通過實施大學區,民辦“小升初”綜合測評、引入第三方教育評價體系,中考中加考綜合素質等組合推進素質教育的舉措,前后呼應,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利用2-3年時間積極探索出體現西安特色的素質教育最佳模式,利用5年的時間把西安建設成基礎教育強市。
現行應試教育制度下中國素質教育的抉擇
周清
我國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發展素質教育,“向應試教育宣戰”。“宣戰”了十多年,素質教育似乎更多地淪為一種口號、一紙空文、一聲吶喊,成效并不明顯。
西安市教育局推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素質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在探索素質教育改革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這種銳意從根源上以國家、社會的利益為出發點,其褒揚社會本位的價值觀值得歡呼鼓舞!現行應試教育制度下的素質教育在竭力削弱個人本位的同時,也在摒棄狹義的個人、家庭和學校“利益”,將應試教育中的“追求升學”與素質教育中的“納入考試”緊密結合,互為補充。西安的創新做法,在現行應試教育體制下,為加強中小學素質教育創出了一條新路子。我們期待并相信,按照西安市教育局的思路、舉措及相關制度保障,一定會有力提升西安市中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水平和人文素養。
?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