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0月31日消息(記者謝舒 實習生胡曉航?文/圖)在推行素質教育的當下,強調思想獨立、個性均衡發展已成為海口一中鮮明的教育主題。該校創辦6年的“周四大講堂”憑借自身教學資源的優勢和課改的東風,全面貫徹以育人為本、促進學生個性潛能全面發展的做法,被譽為海口基礎教育的“百家講壇”,深受學生、家長和教師的歡迎。厲春校長說:“通過‘周四大講堂’開闊一中學生的視野和胸襟,順應時代潮流發展的同時,為其點亮思考與勵志的方向,成為有識之士、大寫之人。”
A
匯集高端學者的“百家講壇”
海口一中自2006年創辦“周四大講堂”迄今,共邀請了60多名在國內外卓有成就的校友,以及本省的知名教授、專家、學者到校開講,他們當中,既有美國德州大學超導材料研究所的原所長蒙如玲教授、加拿大Bill先生和Gina先生,也有中國科學院著名科學家孫萬儒教授,還有海南本土的王永勝博士后、朱東海博士后、曹獻坤博士后等等,主講人為文化、科技、軍事、校園生活等方面的專家、大家,為“周四大講堂”的開設提供強有力支持。這些專家、學者在“周四大講堂”上為一中學子傳播科普科技知識,傳承傳統文化學習,給予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與心理健康的指導,鼓勵學生們開闊視野,放眼世界,規劃人生。
六年多的時間里,海口一中“周四大講堂”共舉行了近百場的學術報告,專題講座涉及的領域包括生命科學、環境科學、高溫超導、科技創新、傳統文化、勵志教育、民族藝術、學法指導、心理健康、西方文化、國際理解、教育改革、生活技能等諸多方面,讓學生了解到世界最新科技發展動態,激發學生們熱愛科學、獻身科學事業的興趣與熱情。
“周四大講堂”既是對海口一中創新素質教育成果的肯定,也是提升一中學生綜合素質,提供學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高端平臺。該校校長厲春這樣說。
B
點亮學生未來發展的方向
“周四大講堂”如何選擇講師并開設有特色創新的選題?怎樣與追求創新、張揚思想、個性發展的青年一代達到雅俗共賞與傳播互動?
在海口一中的教師團隊中,有的教師是名冠一時的攝影大家,畢生愛好攝影事業,窮盡數十年的心血,用自己的鏡頭反映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過程,是當地獨特的民情民風民俗的見證人與記錄者;有的教師在科技創新、制作發明、學科競賽指導方面有獨到的研究;有的教師除了在本學科教學中具有寬博的學識外,還在“專”與“深”方面,有著自己的專業研究與心得。同時,歷屆畢業生的隊伍中涌現出的一大批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經濟學家以及學有專長的教授、學者等,這些專家不忘師恩,熱愛母校,也為“周四大講堂”的開設貢獻自己的才智。
正是這些優秀的教師團隊或畢業校友,以豐富的人生經驗和閱歷,點亮了一中學生的科學之夢,幫助他們開啟未來人生的發展方向。
正如一中學生在聆聽完美籍華裔科學家蒙如玲教授學術講座之后表示,不僅明白了材料科學研究以及發展綠色能源的重要性,而且,蒙如玲教授對待工作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學生們,“寧愿失敗一千次,也不能放過第一千零一次的研究與實驗”,這是激勵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將成為我們永遠的精神力量!
?
?
C
讓學生成為有思想的個體
在25日舉行的“周四大講堂”現場,海南作家協會理事、海口市文學藝術研究所所長張品成給一中學生帶來“課堂與文學”的講座。“年輕人應當是大文豪契訶夫推崇的這種人‘他有著天才的火花!那就是勇敢、開闊的思想,遠大的眼光……他種下一棵樹,他就已經看見了千百年的結果,已經憧憬到人類的幸福。’這種人是少有的,要愛就愛這種人。”
張品成鼓勵一中學子要不斷思考、打開思路,明確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同時他告訴同學們,課堂是在為積累知識打基礎,要豐富閱讀、保持靈感,不斷思考。他鼓勵學生多閱讀、多創作,同時叮囑同學們文學的天賦不等同于按時完成語文課業任務,是與生俱來的,真正能出好作品的作家當是在天賦下長期積累產生的。
“平時就喜歡文學,能有指導的聲音,教我們如何區分課堂語文與文學創作,并用專家的角度分析當代文壇,這機會很難得,收獲挺大。”高二(13)班的李偉同學這樣表示。
教育是需要理想的,為學生創造更寬廣明亮的未來是一中人努力的動力。厲春校長認為,海口一中人的教育理想既是讓一中學子在科學與藝術的滋養下,其志錚錚,其學豐贍;栽得桃李三千樹,化作鯤鵬九萬里,讓每一個一中學子成為“惟一的、獨特的、有思想前瞻性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專業優勢,成為有學術特色,風格鮮明,品位高雅的有為之士、大寫之人。
據悉,海口一中為不斷滿足“周四大講堂”講座內容,將邀請軍事專家講解當代國情觀察“釣魚島問題”及邀請專家介紹世界尖端科技發展的現狀與前景的專題講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