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11/01/89aa840fa3ddb15458aa4b0e313ed4c4.jpg)
陳登祥在木屋批改學生作業 (特派記者曹大鵬、程翔攝)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11/01/aac93a0bb5a89cec386863e7c7c393ae.jpg)
在這棟老木樓,陳登祥堅守了16年
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華坪鎮關口小學,有一棟建于1956年的破舊木樓。有一位49歲的鄉村教師,在這里居住了16年。這里既是他的辦公室,又是他的宿舍。雖然有幾次機會可以搬走,但為了全身心投入教學,他還是選擇了堅守。因此,他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木樓園丁”。
古董木樓已有“56歲”
10月26日下午,還未到關口小學,記者老遠就見到了一棟陳舊的老木樓,建在路邊,十分引人注目。隨行的攝影記者見此,立即拿出相機,準備拍攝——一開始,我們都以為,這是一棟作為文物保留下來的老建筑。“這里去年還是學校的廚房。一直有老師住在里面。”面對建始縣花坪鎮關口小學校長郭家旺的介紹,記者和同伴們連呼意外。郭校長說,一開始所有學生都在這里上課,到1960年的時候,又緊挨著這棟木樓建了一棟兩層小樓。2008年,又在馬路對面建了新教學樓。
記者跟隨郭校長一起,走進了這棟建于1956年的老木樓。木樓分兩層,一樓是廚房、餐廳和客廳,因為窗戶已經十分破舊,室內光線十分暗淡。除了客廳之外,其它房間得開燈才能看清地板。順著“吱嘎”“吱嘎”作響的木樓梯上樓后,記者來到二樓,二樓分為6個小房間,每個房間大小差不多,7平方米左右。記者發現,這些房間除了面積狹小外,空高僅2米多一點,屋頂幾乎伸手可及,十分壓抑。“就是怕下雨,有的地方已經開始漏雨了,很麻煩。”郭校長介紹說,學校在馬路對面建了新校區后,很多老師都搬走了,但還有一位叫陳登祥的老師,因為種種原因,一直住在二樓靠路邊的一間房子里。
他說:我習慣了這里的安靜
隨后,記者跟隨郭校長一起,來到陳登祥老師的宿舍。
推開老木門時,陳老師正在辦公。雖然是白天,但因光線太暗,他不得不打開電燈。狹小的辦公室,只放得下一張辦公桌、一張床、兩把椅子和一個書柜。看見記者突然來訪,陳老師連忙起身,要給記者倒水。據陳老師介紹,這間房子除了辦公外,還是他晚上休息的地方,每周一至周五,他就住在這里。“我在這住了16年,在這的時間比在家的時間還長。”陳老師笑著說。
記者發現,這間小辦公室的四面木墻上,都貼滿了報紙,而且紙張已經發黃,最新的一張報紙上顯示的日期是“2004年9月13日”。“我已經貼了三層了。”今年49歲的陳登祥告訴記者,他已經在這間房住了16年了,因為報紙時間長了漏風,所以每隔幾年,他都在舊報紙上再貼一層報紙。“這間木屋很安靜,這樣,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16年來,雖然有機會搬走,但陳登祥都拒絕了。
“其他老師和學生都搬走了,我反倒圖個安靜。”陳老師覺得,在這種安靜的環境下,他能把工作干好。記者發現,那張簡陋的辦公桌前,貼滿了各種工作安排;書柜整理得整整齊齊;學生的作業本也是整齊地放在桌上,一絲不茍。“他是一個十分細心,而且認真負責的人。”據郭校長介紹,陳登祥工作認真,充滿激情,生活卻一直很清苦。他一直是學校的骨干,目前任學校教務處主任,主管學校教務,所帶班級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郭校長還告訴記者,2008年該校建了新校區,有幾個宿舍空了出來。有人勸陳登祥搬到新宿舍去,但這次又被他拒絕了。他跟校長說:“那邊環境好,讓新來的年輕老師搬進去住吧,這樣他們更能安心在這里上班。而且,這邊安靜,我習慣了!”
因為是木屋,所以夏天陳老師不敢用電扇,怕引起火災。“最難熬的是夏天,太熱。”記者無法想象,在這樣一間空間狹小的小木屋里,沒有空調,沒有電扇,他是如何度過16個酷暑的。但陳老師似乎真的習慣了,“太熱了,就出去散散步,或者到外面乘涼。”
放棄南下打工念頭 專心教書
陳登祥家位于該鎮校場壩村,距學校有8里路。從1986年到1996年,他在村小學任教。之后,搬到關口小學。一開始,每星期他都走著上下班。后來,開始騎自行車。工資待遇,也從最初的每月60元,到每月600元,再到現在每月2100元。“最艱難的歲月已經過來了。”陳老師對記者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村里許多人外出打工,有的掙了不少錢回來。那個時候,他也曾動了心思,想辭職南下打工。但一想到離開自己熱愛的教育事業和那么多可愛的學生,他又十分不舍,“我作為一個人民老師,要甘于清苦,工作才能干得更好。”他說,是這種理念讓他一直堅守到現在。
盡管生活清貧,但面對學校的尖子生和貧困生,他總是忍不住伸手幫忙。今年8歲的三年級學生蕓蕓(化名)告訴記者,陳老師看到她家十分困難,便常常給她買作業本和鉛筆等文具。今年10歲的五年級學生萌萌(化名)學習十分優秀,有時候家里來不及給他買文具,陳登祥總是毫不猶豫地為他提供。“這些都是小事,應該做的。”聽到學生們對自己的夸獎,陳老師有點羞澀地說。(楚天金報特派記者程翔 曹大鵬)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