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11/06/5203c5885eccb7c65609eecd9517124a.jpg)
從初中開始,數學難題集就伴隨著王驍威。
韶關學院大四學生王驍威半年時間內獨自成功論證數學界自上個世紀提出的一個著名猜想——“僅用1表示數問題中的素數猜想”的不成立性
我不崇拜任何人,我崇拜我自己。因為我堅持勇敢追求自己的數學夢,這對于很多學數學的人而言,正是缺少的一點。
——王驍威
本報韶關訊(記者卜瑜、黃子寧 通訊員陳顯昶攝影報道)韶關學院大四學生王驍威在6個月的時間里,獨自成功論證了世界數學界自上個世紀提出的一個著名猜想——“僅用1表示數問題中的素數猜想”的不成立性。在屢經一些相關雜志退稿、學者漠視后,他的論文成功被國際著名數論雜志《Journal of Number Theory》選定,將在2013年2月出版的雜志上刊發。
昨天,韶關學院正式向媒體確認了這一學術成果。
他的“數學史”
初中老師啟蒙他
初三自學完成高中數學課程
出生于1990年的王驍威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韶關人。談起對數學的迷戀,王驍威說:“我小時候并沒有對數學特別感興趣,這一切都應該源于初中時候的數學教師李崇英對我的指導與關愛。當時我在一間普通中學上初中,教數學的李老師對我所有的問題幾乎有問必答,每次都不厭其煩地為我解析。碰上一時無法回答的,他也會自己回去解題后,再找時間細心地為我解釋。他啟發了我對數學的熱愛,他告訴我數學永遠不止一個正確答案。正是有了李老師的引導,讓我對數學產生了深厚的興趣,第一次感覺這些數字的世界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和絢麗多彩。”
但是在升初三那一年,王驍威的數學考砸了。“當時我的數學成績還是全班第一,但無論是對比級里的最好成績還是我自己的設想都仍有一段距離。”這讓他深深地感到愧對李老師,為此王驍威才下決心在數學上苦下工夫。待到初三畢業時,他已經成功自學完成了高中的數學課程并開始接觸大學的高等數學課程。
進入韶關一家重點高中后,相比對數學的濃厚興趣,王驍威對應試教育開始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我的興趣非常廣泛,在研究數學的同時在文學、計算機、醫學、德語、法語等方面也花了許多時間。我認為考試并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的才華與能力,人類的進步與創新并不能在一份試題中得到體現。而高中的課程卻是一切為了高考,老實說我并不適應這種學習,所以高考分數也不盡理想。”
那道世界難題
這道題“從初中開始就忘不了”
半年攻克 反例論證了這個猜想
進入大學后,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讓王驍威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機會。“我在高二時閱讀了一本書叫《數論中未解決的問題》,這是一本加拿大數學家Richard K·Guy的著作。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對里面提到的‘僅用1表示數問題中的素數猜想’產生興趣,到了大三上學期,便開始決定著手進行研究。”王驍威向記者介紹了他寫這篇論文的原因。
從去年11月開始,王驍威便花費四個月去閱讀材料和數據分析,又花費了兩個月的時間,用英文撰寫成論文,開始向國內外的學術期刊上投稿。
“上世紀50年代,加拿大數學家Richard K·Guy提出一個數論猜想:對于給定的素數p,f(p)=(p-1)+1是否能成立。而素數,就是指在一個大于1的自然數中,除了1和此整數自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數整除的數。”王驍威告訴記者,“在之前就有諸多數學家論證過,在3億之前的素數里,這個公式是成立的。”
“王驍威通過多次運用集合論的運算、分析、優化等,結合Mathematics7的實驗,最終找到了當p=353942783時,公式不成立,這樣他用一個反例去論證了這個古老的猜想。”韶關學院的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簡國明院長說。
這次意外選用
屢屢“碰壁”“越戰越勇”
國際著名數論雜志將明年2月刊出
王驍威告訴記者,自己的這篇論文剛開始頻頻被幾家國內學術期刊退稿,也并未引起國內數學界的重視。
另外一名國內知名的數學家則在看了他的論文后回信說:“你感興趣的那個問題,至少目前來看,與數論研究的主流方向無關;而且單對此問題而言,你的工作還遠不夠深入。因此你被退稿是正常的。”
各種退稿與拒絕雖然讓王驍威有些心情低落,但向來好強與自信的他選擇“越戰越勇”。經過幾次修改,王驍威的這篇名為《僅用1表示數問題中素數猜想的一個反例》意外地被國際著名數論雜志《Journal of Number Theory》選中,決定將刊發于該雜志的2013年2月刊上。
他的“數學緣”
與高斯同一天生日
證明了我與數學的緣分
“為什么我去解決這個數論問題的猜想,因為我覺得它充滿了數學美、藝術美。”王驍威坦誠,自己是一個骨子里有點浪漫的人。他用希臘字母設計組合成自己的名字,“我與德國著名數學家高斯同一天生日,證明了這就是我與數學的緣分。”
王驍威除了專注于自己的數學專業上的知識,物理學、天文學、心理學等他都有涉獵,甚至是自學了外語,同時他也喜歡廣泛閱讀國外名著。
問到王驍威對未來自己的人生定位,“現階段的我,渴望有一所更好平臺的大學為我提供深入研究數學的環境;如果可能的話,我也會選擇一份不是很忙的工作,準備考研,繼續追逐自己的數學夢。”王驍威說。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