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聞>
    拼國考,爭來金碗還是擠進圍城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  時間:2012-11-06 10:56:06

    繪圖:吳文鋒

      “今年競爭異常慘烈,國考看來又無望了,但為了‘金碗’一定要血拼到底!”11月3日是“國考”的最后確認日,這天心煩意亂的小許在日志中寫下這樣一句話。這時候,距離他上一次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已經過去將近一年,而距離下次“國考”還有短短不到兩個月時間。

      作為一名“二進宮”的考生,小許坦言自己壓力不小,但為了那只“金碗”,他已“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里”。

      在小許力拼“國考”之時,經過幾輪角逐廝殺,高分考入廣東副省級城市實權部門辦公室崗位的廖輝,沒過一年卻又選擇再次回到原單位。本來糾結的他已想清楚自己的選擇,但這些天一有朋友遇到他,都說“你錯了”。“80后”廖輝至今還很困惑,自己的這道人生選擇題到底是對是錯?

      廖輝對自己的選擇產生懷疑的大背景是今年“國考”報名人數再創新高,一舉突破150萬,連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合川調查隊業務科室科員,都以9470:1的報考比例,成為第一搶手職位。今年國考廣東共招錄1004人,競爭比高達134:1,競爭激烈程度比全國高一倍。

      當公務員,到底是端上“金碗”還是進入“圍城”?

      ●南方日報記者 劉茜 雷雨 實習生 郭翔宇

      【大學生“考碗族”】為“金碗”轉戰不同城市考試

      在小許身邊,還有不少像他這樣的考生,在往年考試失利之后,選擇繼續復習,“回流”再考。他們戲稱自己正在讀“大五”、“大六”。他們轉戰省內不同城市,參加各地市、各類型的省市公務員考試。他們互稱考友,租住在一起,“抱團取暖”。

      “一年的時間,參加各種類型的公務員考試,全都打了‘水漂’,在別人眼里自己就是‘待業青年’。考下去已別無選擇。”小許自嘲般苦笑。就讀于廣州某重點院校的小許其實有著不錯的條件,完全有條件選擇更好的就業機會。

      “除了去年國考,我還參加了中山市某部門、深圳市某部門的公務員考試等四場公務員考試。”而在第一次“國考”失利以后,小許毅然報考了之前一直想回避的選調生。“雖然選調生必須在基層工作,但畢竟算是進入了公務員隊伍。”小許希望,通過這樣一種“迂回”的形式“擠”進公務員行列,可惜僅錄取三名的面試當中,小許最終憾居第四,黯然失去機會。

      在小許身邊,還有不少像他這樣的考生,在往年考試失利之后,選擇繼續復習,“回流”再考。他們戲稱自己正在讀“大五”、“大六”。他們轉戰省內不同城市,參加各地市、各類型的省市公務員考試。他們互稱考友,租住在一起,“抱團取暖”。

      記者來到小許合租公寓,如今他與另一名已經參加多年公務員考試的“元老”租住在一起。

      廚房里沒有任何廚具,“這里靠近學校食堂,用餐方便,復習緊張的時候,一包方便面就應付了。”而在進門的時候,小許攝手攝腳,壓低聲音跟記者表示:“進去小聲一點,合租的兄弟這次深圳公考又沒有過,聲音太大會影響他的情緒。”

      除了屢敗屢戰卻又屢戰屢敗的心理煎熬外,從復習到考試所需的一筆不小開銷對考生們也形成了無形的心理壓力。“這一年,除了轉戰各地考試的交通費用,僅報讀復習班和吃住就花了將近3萬元。”問及為何對報考公務員如此“執著”,小許坦言,最初報考公務員是父母的想法。在家鄉常聽父輩人說,某某人上學上了這么多年,大學畢業了連個正經工作都沒有。言辭之間,充滿惋惜和失望。而“正經”工作就是機關和事業單位。

      小許曾對“鐵飯碗”嗤之以鼻,但看到身邊同學、朋友成為公務員后不僅有著較為優越的薪酬和工作條件,社會地位也“水漲船高”,這讓小許的觀念慢慢發生了改變:“我也不知道適不適合做公務員,但打工和自主創業都太艱難。”

      “今年再考不上,會選擇繼續報考,直到考上為止,”小許認為“國考”雖然競爭激烈,但從其筆試到面試都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限制,很公平。

      有不少人和小許有相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公務員面向全社會實行公平競爭,各個環節高度透明化、公開公平化讓人感到充滿希望和挑戰,而這恰恰是現在就業大環境的硬傷。

      也有專家指出,畢業生“一窩蜂”報考公務員反映出就業觀念的狹窄,對整個社會將來的人才結構會造成嚴重影響。前不久,人事部對89個城市的一項就業統計顯示,公務員職位只為大學畢業生提供1%的就業崗位,但卻吸引了46%大學生的目光。

      “年年公務員考試大學生擠破頭,其實讓沒有基層經驗的大學生直接從學校到機關未必合適。”華南師范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諶新民認為,許多人更適合做專業人才并不適合做黨政工作,并且從整個社會人才資源合理配置看,把專業性很強的人才集中在黨政部門,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浪費,年輕人成才的路應該多樣化。

      【職場“考碗族”】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作為一份維持生存的工作來說,公務員是很好的選擇。但是想要實現理想的話,我找不到落點。”回憶機關工作的個中滋味,廖輝認為,“我除了對衣食無憂的生活本身有所向往外,或許心中還是有一點理想吧,這是悲劇產生的原因。”

      與畢業生將公務員作為職業理想一樣,一些在職人員經過幾年的歷練,也加入考公務員大軍。公務員工作穩定,壓力較小成為一些白領“改行”的理由。

      廖輝大學里讀的是新聞系,“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他的理想。畢業后他進了廣州的一家媒體。

      幾年來,風里來雨里去,最初兩年新鮮過后,廖輝感到“無冕之王”的理想光環不僅經常被無情的現實擊碎,每天眼睛一睜,冒出的念頭就是“會不會漏稿,別人發了我有沒有發,別人是不是棋高一著”。不僅如此,長期奔波、作息不規律的生活,讓他經常緊張、焦慮甚至失眠,他開始憧憬朝九晚五的安穩日子。“現實和理想之間是很矛盾的。”

      廖輝決定考公務員。在一個副省級城市實權部門的辦公室崗位競爭中,他從近千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

      “公務員衣食無憂,發展軌跡有跡可循。”比起記者,這是廖輝對公務員最鮮明的印象。的確,每天準點上班,食堂3元錢管飽,不用風里來雨里去,這些都是過去當記者時不可企及的“安逸”。

      但廖輝沒想到自己會變得這般微不足道:每天就等著領導安排活,好壞也全憑領導一句話。還有填不完的表格,寫不完的材料。不斷的重復性工作讓他覺得沒有創造性,自己就像一顆普普通通的螺絲釘。

      這種反差,廖輝也有過心理準備。有人私下勸他,“因為暫時不適應吧,時間長了以后估計也會覺得好,因為甜頭在后頭。”

      到新單位工作不到一年,廖輝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他決定離開。

      “作為一份維持生存的工作來說,公務員是很好的選擇。但是想要實現理想的話,我找不到落點。”回憶機關工作的個中滋味,廖輝認為,“我除了對衣食無憂的生活本身有所向往外,或許心中還是有一點理想吧,這是悲劇產生的原因。”

      最終,廖輝又回到了他熟悉的媒體。他說,媒體這個職業雖然壓力大,但每天與不同人和事打交道。“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比做公務員有趣得多”。

      “吃回頭草”后廖輝有很多感觸,他說,公務員只是一份普通的職業,選擇一份工作,應該有清晰職業規劃。“奮斗軌跡是很多元的,還要搞清楚公務員的本質是為老百姓服務,如果你的工作沒有體現為老百姓服務這一點,我想這份工作本身能提供的只剩下對權力的欲望。”

      “過來人”廖輝還認為,人們對公務員工作有一個很大的誤區,認為公務員工作很輕松,卻不知其繁雜、瑣碎。

      其實,今年考生們熱議的“史上最苦金飯碗”也說明了這一點,過去的“一杯清茶一包煙,一份報紙坐半天”的公務員生活,已經成了“過去式”。

      廣東社科院區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認為,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體制的不斷完善,任何職業都已經不可能再“一勞永逸”。他建議,年輕人需要正確的職業動機,要問問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通過持續探索,把握未來方向。同時,還要有耐心,需要在社會實踐中發現自己的特長。

      【前輩“考碗族”】官場是一條布滿荊棘的路

      在機關你還得如履薄冰,夾起尾巴做人,生怕出一點錯。5年之后,看看那些當了律師或者到企業當法律顧問的同學也很不錯,林祥忍不住想沖出“圍城”。但一想到自己好不容易考上的公務員,又忍了。

      有人說,公務員考試火爆說到底就是為了謀求一官半職,這與封建社會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官本位”思想息息相關。因為考取公務員是求得官職的必經之路。

      確實,有很大一部分人考公務員是沖著仕途去的,林祥就是其中一名。當年他從學校法律系畢業時,公務員考試才剛剛開始。“在學校是學生會干部,對職業的設計就是從政”。今天他深刻地會到官場是一條布滿荊棘和陷阱的路。“除非你有這方面的抱負和很強抗壓力。”林祥說。

      在他看來,一般的公務員在機關里頭就是普通工作人員,要想出人頭地難上加難。十多年過去了,有著良好從政素質的林祥才好不容易“熬”成了珠三角某縣級市的信訪局副局長。“進入機關這個行列和環境,你就像進入了一個大油鍋和金絲籠,慢慢地把你的青春、智慧和活力像在油鍋中熬油一樣一點一點地全部熬盡。”

      林祥向記者回憶他的“仕途”:剛進信訪局時在辦公室寫材料,領導只是給你略講想法,你馬上就要寫成幾千字的材料,領導一看不滿意,就得重寫。為了領導的講話稿熬幾個通宵是常事。“至今我還認為天下最苦的兩件事就是機關給領導寫材料和農民種地”。

      在機關你還得如履薄冰,夾起尾巴做人,生怕出一點錯。5年之后,看看那些當了律師或者到企業當法律顧問的同學也很不錯,林祥忍不住想沖出“圍城”。但一想到自己好不容易考上的公務員,又忍了。

      “雖然當了副局長,但只要有人進廣州、北京上訪就要立馬飛奔過去做工作。經常半夜一接到電話就緊張得無法入睡”。林祥告訴記者,現在的官越來越不好當了,看起來風光無限,但背后的苦衷沒多少人知道。不是擔心工作出問題,就是怕人情世故處理不好。很長時間林祥常常失眠,人還不滿四十,白發卻長了不少。

      另外,官場激烈的職業競爭也讓林祥覺得“仕途”并不是在外人眼中風光的好職業。他認為,目前公務員制度剛性太強,官員價值的實現只有通過職務的升遷來體現。大多官員只有一條道路可走,如果得不到職位上的升遷將會產生焦慮情緒。

      官位的稀缺,同僚之間的激烈競爭也會使他產生孤獨無助的感覺,在官場上還時刻擔心競爭對手趁機抓住自己某個弱點把自己搞下去。“官場就像演藝界一樣是金字塔式的職業,只有混到了塔頂,你才會有良好的感覺,不然你會處處感到壓抑。”林祥說。

      林祥說,在外人眼中看來,官員是衣食無憂、風光體面,但他認識的官員中沒有幾個人想讓孩子走這條路。

      對此,中山大學政務管理學院副院長倪星認為,近年來正值社會轉型時期,問責制度、群眾信訪、維穩工作等,無不向官員提出新的挑戰。在倪星看來,新聞媒體的發達,網絡監督的興起,使得官員不得不面臨公眾的審視,承受著公眾質詢帶來的巨大壓力。“很多情況下,官員只要一言不慎,就可能會丟掉烏紗帽”。

      “做公務員一定要有很強的公眾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但可悲的是人們把它當成了‘飯碗’。”倪星說。他認為,如果不根據個人實際情況,盲目報考公務員,費盡千辛萬苦進入公務員隊伍后,不能適應機關工作,在里面患得患失,得過且過,反而得不償失。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務員報考熱可能是把利害相關的雙刃劍,沒有利用好的話,不僅會打擊個人的工作積極性,也對建設服務型政府無益。

      “公務員分為綜合管理類、行政執法類和專業技術類,每種類型都需要不同的素質,比如綜合管理類就需要較強的協調、決策判斷能力,不是人人適合。”倪院長說。他告訴記者,他的一些學生剛考上的第一年非常興奮,第二年就覺得很無聊,想沖出“圍城”又舍不得,稱公務員是“雞肋職業”。

      在倪星看來,現在權力正在被規范,公務員報酬也不高,但很多人相信他們“油水”多。“多拿不正當的收入是把自己往監獄里送啊。”倪星說。

      周刊速評

      莫讓“鐵飯碗”成“擋不住的誘惑”

      ■劉茜

      在國外,公務員工作也就是一個社會上的普通職業、一個謀生職業而已,尤其在西方的一些國家中,公務員并不算是社會上最好的職業。在中國,公務員的吸引力在改革開放初期也沒那么高。

      為什么我們搞市場經濟這么多年了,公務員卻成了“神一樣”的職業,大學生擇業不往市場走,而拼命削尖腦袋往機關鉆呢?

      不少專家認為,大學生畢業首選的擇業方向應該是去基層、去企業、去一線。在那里接觸實際,接觸群眾,增長知識,增長才干,經過歷練,打好根基,才更有利于以后的發展。同時,企業是社會物質財富生產的主要領域,應該有更多的知識人才投身其中,才能提高其創新能力、競爭能力。

      在美國40%的畢業生選擇進入企業,報公務員的比例不會超過10%,而其他不是自己創業,就是繼續深造。更多發達國家,公務員只是政府的“雇員”而已,大多是婦女選擇的職業。因為政府不創造價值,政府只是國家預算的執行者。

      然而當前大學畢業生卻出現了對機關事業單位趨之若鶩,對企業避之唯恐不及的反常現象。分析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不難看出是我們的政策導向存在問題。大學生看重的是公務員的工作穩定、薪金高、福利好,有保障的金飯碗。有人說這個現象的背后,折射和反映出人們對目前社會安全感的信心不足,是財富分配的扭曲。要改變目前這種不合理的擇業取向,需要對我們的政策導向特別是人才選拔制度、分配制度、養老制度等方面進行合理調整,積極營造出良性穩定的就業環境以及創業條件。

      其實一般公務員的職業對有才華的年輕人來說是不太適應的。行政系統有一套嚴格辦事的程序,對創新要求不高,而剛畢業的學生往往是干勁最足、創新意愿最強的時候,應該選擇更有發展前景的職業。公務員不是唯一也不是主要出路。相比之下,在其他社會行業中,個人“一展身手”的機會更多一些。在國外,第一流的人去做科研,第二流的人做管理,第三流的人才去做公務員。年輕人都來爭考公務員并不正常,一個創新型的國家,更需要人才在市場中拼搏,在實驗室中探索,在各個領域里創造價值。如果將社會上的優秀人才都吸收到政府體制的框架內,又有誰去推動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發展呢?

      如今大學生流行的擇業觀念是,工作穩定、一線城市、有保障。剛剛畢業什么事情都沒有經歷過就想到退休的事,以六十歲心態來看問題,這是時代的悲哀、教育的悲哀,也是大學生自己的悲哀。

      策劃統籌:劉茜?繪圖:吳文鋒

      

      

    (編輯:鄭克姍)

    網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