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二中學生在課堂上交流學習。海口二中供圖
海口網11月14日消息(記者謝舒?實習生胡曉航) 近日,網傳有些學校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頻出奇招:為活躍小學生課間休息氛圍齊跳“騎馬舞”、為讓學生增強記憶老師現場劈磚、廈門大學為與美國教育接軌開設攀爬課等等。記者走訪海口多所中小學校發現,面對這些“個性化”教學做法,海口中小學堅持本土教育結合形勢發展不斷與時俱進,效果同樣顯著。
多元化教學不是噱頭
海口城西中學開設了“15分鐘課堂”。一節課老師只占用15分鐘,剩下的時間全部交給學生,讓他們來爭當“小老師”。學生們在這段時間里可上臺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按照課堂的要求,講課也行,朗誦也行,講故事也行……總之根據自己的特長自由發揮。以此激發學生對課堂的興趣,鍛煉學生的能力與信心,促進學生在學習上的活躍與能動性。這種方式適合現代學生的特點,他們朝氣、開放。
城西中學黃志偉老師說,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自主向學,一直都是城西中學積極探索的課題。實踐中的“15分鐘課堂”是一種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這套教學法適合學校自身的發展。
對于網絡時代下師生關系的變化以及目前流傳的“劈磚教學”、“選修爬樹”等多元化教學現象,他表示,社會越來越多元化,教育多元化趨勢是毫無疑問的,但應該追求實效而不應成為“噱頭”。該校的教學模式是積極引導學生向主流發展,讓他們健康做人、自主學習。
黃志偉強調,適合本土實際的多元化教學將會獲得學生及家長長久的掌聲。
師生聊Q交流有成效
現代網絡力量強大,學生間的交流很多也通過QQ、微博等平臺實現。海口旅游職業學校利用這一平臺,充分挖掘網絡的德育功能,他們在學校的貼吧開設主題帖,與學生近距離交朋友。
“那次您對我的嚴厲讓我耿耿于懷,于是進貼吧抱怨了幾句,沒想到您很用心地回復了我。我想您是對的,您的嚴厲是為我好,我會更努力地學習。”這是該校學生留在貼吧里的回帖。
曾在海口一中上學的洪同學說,初三時,天天不是補課就是考試,有時同學們覺得挺壓抑的。但班級里有QQ群,里面不僅有同學,還有各科任老師。放學后,同學們都喜歡到上面聊上一陣,還喜歡在群里發圖并叫喚著把老師們引出來。老師也給“面子”,經常出來和學生打鬧“混”在一起。間或嚴肅地敲上一句:同學們,不早了,該寫作業了,不能偷懶!或搞笑地發個圖片說:一群刁孩子,快學習去!“那時,感覺老師就是朋友。”洪同學說,這種感覺真好,做作業時心都是甜的。
海口旅職校洪涌老師說,學生有些話、有些意見或建議很多時候不愿意當面跟老師溝通,這不利于老師的教學,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而網絡無處不在,符合當下學生思想開放、前沿的特性,通過它能更多地聽到學生的心聲,實現了校園外與學生多元化廣泛交流的空間,在教學上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