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網11月21日消息(記者 胡文娟)“孩子,什么讓你最幸福?”
“刮臺風,刮臺風就可以不上學。”
11月9日,在清華大學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一位深圳的學生如此回答。
當災害天氣可以給孩子們帶來幸福感時,我們不由得思考:是什么讓孩子覺得不幸福。
關于如何增加學生的幸福指數,專家們給出了很多意見,開設心理咨詢屋、辦“幸福家園”的專欄板報等,但鄙人認為這些都治標不治本,若沒有時間去感受幸福、體會快樂,再多的心理咨詢也枉然。
清華姐妹花學霸之馬冬晗的周計劃表就成為網友們膜拜的“神器”:她把每天的時間切割到每個小時,何時做微積分習題,何時開班會,都精確到分鐘,連午休的一個鐘頭都能擠進去做兩三件事,而睡覺只留了5個小時。這樣的精神確實值得敬佩,然而,確如網友們所言“剽悍的人生不需要理由”,但人各有志,“發發呆、散散步”也是生活。
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更多時候,只為那“剽悍的人生”所設計的。小孩子三歲便被送到幼兒園,識字、雙語、數學、珠心算、三字經統統列入學習范圍,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在上課,連聊天的時間都很少。那么,給孩子們玩樂的時間在哪里?發呆散步的時間在哪里?給父母沏茶做飯的時間在哪里?
如此,也難怪我們的學生進入大學后如同脫了韁的野馬,沒有升學壓力后似乎全然不曉得生活為何物,更何談感受幸福,創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