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新區人和小學校慶畫冊記錄的87年前的小學教科書。記者 羅斌翻拍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的重慶小學生每天上的什么課?課本是什么樣?11月22日,北部新區人和小學迎來建校90年校慶。在學校發布的畫冊中,一張1925年的課表和建校之初的教科書引起了家長和學生們的極大興趣。記者發現,早在87年前,人和小學就和當時重慶的其他學校一樣,開設了園藝、自然、形象藝術、音樂、體育等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根據畫冊上的描述:1925年,該校已開設有包括國語、算術、社會、自然、園藝、工用藝術、形象藝術、音樂、體育等課程,追求學生的多元發展。一張來自江北縣教育志記載的1925年江北縣小學課程表顯示,國語只占全縣初級小學學科比例的30%,算術只占10%,社會占20%,自然、園藝占12%,工用藝術、形象藝術、音樂、體育各占5%—10%不等。而該課程表也正是人和小學當年使用的課程表。
學校負責人介紹,這樣的課程表安排,實際上是來自教育家晏陽初所提倡的“平民教育”理念。“學校要適應社會之需要;提倡平民教育之精神;謀求個性發展之需要。”
在校慶畫冊上,記者還看到了學校建校初期的數學教材圖片。這本數學教材是初級小學第二冊,相當于現在的一年級下學期。在解釋直線最短的原理時,課本上畫了一幅一個人走在田間的圖,該圖顯示了彎路和直路,最后給出的結論是“直的路短,曲的路長。”對于這樣的內容,很多家長表示,太簡單了,現在的學前班學生就能考滿分。
在當時的自然教科書上,用很直白的語言闡述了蟬、雪等動物和自然現象的概念。“蟬,發聲很高,有腳三對,又有翅兩對,能飛;雪,是白色的冰屑,落在地上能除滅有害的蟲,所以冬末多雪,就是豐年的預兆。”
不少家長看完這份87年前的教材和課表表示,當時的小學教育課本多是用文字描述的,“要學數學還要先過語文關,難怪語文比重那么大。”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