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小學輟學率有沒有大幅度反彈?是否“回到十年前的水平”?近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就我國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十年發(fā)表了相關研究報告,其中一些數據引起社會關切。11月23日,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小學入學率從2001年99.1%到2011年的99.8%,一直保持著穩(wěn)定增長狀態(tài)。
電子學籍監(jiān)控就學
某些機構和學者套用原有輟學率計算方法,得出數據不準確
2005年前,教育部依據1991年頒布的《中國教育監(jiān)測與評價統計指標體系(試行)》以統計公報形式對外發(fā)布小學輟學率。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2006年以后,隨著義務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小學輟學率一直穩(wěn)定控制在1%以內,尤其是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建立,全國義務教育工作重點從普及轉向鞏固提高,因此教育部不再公布小學年度輟學率。
近年來,由于我國義務教育學生在城鎮(zhèn)化建設加快的背景下流動性不斷增強,流動規(guī)模也逐年增大,因此學生個體的流動情況難以及時掌握。2006年以前使用的輟學率計算方法沒有考慮到學生大規(guī)模流動因素,因此國家層面上的統計已經不再使用這種計算方法,正轉向通過建立電子學籍系統等方式加強對學生就學情況的監(jiān)控。這位負責人認為,某些機構和學者雖然就我國小學階段輟學率問題進行了研究,但是由于他們不掌握義務教育整體情況,依然套用原有輟學率計算方法,因此不能客觀真實反映各地學生的流失情況,得出的全國輟學率數據也不準確。
進入新世紀的10多年以來,雖然輟學率隨年份會出現一定的波動,但是都沒有高于1%的國家控制線,特別是近年來小學五年鞏固率一直比較穩(wěn)定。這位負責人據此強調,“并不存在小學輟學率回到十年前的問題”,但由于我國學生基數較大,輟學問題仍需得到長期關注。
農村3年級以下不寄宿
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減輕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提高學校吸引力
有觀點認為,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是導致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對此,教育部的這位負責人回應說,對于部分地方因為對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和撤并導致學生輟學的情況,國家一直非常關注。教育部分別于2006年、2009年、2010年印發(fā)文件,要求各地避免盲目撤并學校。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規(guī)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要求縣級人民政府要制定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專項規(guī)劃,報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備案,在完成備案之前,暫停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撤并。
這位負責人介紹說,為了進一步規(guī)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擬于近日印發(fā)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規(guī)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的通知,要求各地開展專題部署,從明確保障農村小學1至3年級學生原則上不寄宿,就近走讀上學的政策等方面制定具體的實施意見,科學制訂布局規(guī)劃,加強督查和引導,把國辦要求落到實處,讓農村學生能就近接受良好義務教育。
同時將加快電子學籍管理系統建設。盡快建立國家教育信息化平臺與省級教育部門對接的電子學籍管理系統,構建以居住地學齡人口為基準的義務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務機制,加強對學生動向的監(jiān)管,及時準確掌握學生就學與流動情況。將不斷完善學生資助體系。落實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補助,指導有條件的地方適當提高補助標準。繼續(xù)實施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yǎng)改善計劃,給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農村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和幫扶。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減輕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提高課堂效率和學校教育吸引力。密切家校聯系,發(fā)現學生未到學校,第一時間與家長溝通,避免發(fā)生意外事故。
【延伸閱讀】
進入本世紀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農村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一是實施了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不斷改善中西部地區(qū)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
二是從2006年開始實施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率先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并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寄宿學生提供生活補助。從2008年開始,這一政策推廣到全國城鄉(xiāng)所有地區(qū),有力地保障了適齡兒童平等的受教育權利。
三是普遍建立了學生資助體系,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生活補助并不斷提高補助標準。2011年秋季學期起,國家啟動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yǎng)改善計劃,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qū)開展試點,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標準為約2600萬在校生提供營養(yǎng)膳食補助。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