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時評>
    營養午餐要真正惠及窮學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時間:2012-11-27 08:46:43

      漫畫:徐簡

      近日,在湖南省鳳凰縣支教的女大學生小梁連發數條微博,揭露她在臘爾山鎮所德小學看到的“營養午餐”現狀。她在微博中稱,國家每天給每個孩子撥款3元提供“營養午餐”,但最終到孩子們手上的只有一盒牛奶和一小片面包,兩者的價格分別僅為1.6元和0.3元。鳳凰縣教育部門回應稱,選擇牛奶和面包作為營養午餐的有關操作,符合政府采購的規定。

      國家實施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已一年有余,每年中央和地方用于改善學生營養的經費將近300億元,各種營養餐亂象卻頻繁見諸報端。

      一是執行中走樣,營養餐不夠營養。按照教育部等15部門印發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細則》的規定,學生營養餐應以肉蛋奶為主要供餐內容,但像鳳凰縣這樣的“瘦身”營養餐,并不少見。

      檢索媒體的報道會發現,各類“營養午餐”五花八門,在湘西,有不少學校為學生提供的營養餐竟是方便面;在廣西,有學校將營養餐補助用于購買“水牛奶”;在青海,有的學校用補助款采購火腿腸、沙琪瑪等零食,有的學校一次性將一周的零食發給學生,還有的學校直接給學生發兩元錢了事……營養餐在很多農村地區變成“零食餐”,消解了國家有關部門推行營養改善計劃的良好初衷。

      二是監管不嚴導致“營養餐不安全”。國家營養改善計劃這項惠民工程剛啟動不久,云南、廣西、貴州等地就曾相繼爆出與學生營養餐有關的食品安全事件,引發社會高度關注。輕者如云南宣威市雙龍一小的學生,在糕點里吃出雞毛,重者如云南省鎮雄縣塘房鎮頂拉小學337名學生,食用問題營養餐后出現腹瀉、腹痛、發高燒等癥狀而入院治療。

      食品安全大過天,尤其是關系到廣大學生的營養餐的安全問題,更不容小覷。食品安全問題擊中營養改善計劃,問題食品、過期食品被送進學生口中,這些充分說明地方教育部門、學校管理者對營養餐供給的監管機制存在漏洞。無論出現問題是因為對供餐企業把關不嚴,還是因為學校食堂衛生監督不過關,及時補齊安全這塊短板,營養改善計劃的根基才會穩固。

      另外,有的營養餐異化成了斂財工具。以此次爆出問題的鳳凰縣為例,據稱鳳凰縣有超過3萬名學生享受營養改善計劃,如果一頓營養午餐能從每個學生身上賺到一元的“利潤”,按一年補貼200天計算,僅提供營養午餐這一項的“利潤”就高達600萬元。如此豐厚的利潤,正是導致不少地區的營養午餐標準“縮水”的重要原因。

      雁過拔毛、層層盤剝,從農村學生口中搶來的巨額“利潤”,并不是全都進了商家的腰包,一些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也是獲益者。從歷年審計署的審計報告來看,各地教育部門歷來都是擠占、挪用經費的重災區,面對財政預算之外160億元甚至更多的營養餐補助,我們完全有必要保持足夠的警惕。更何況,學校涉嫌與營養餐供貨商“分肥”的案例,此前早有報道。

      在國家啟動營養改善計劃之前,諸如“免費午餐”、“九陽希望廚房”等民間公益力量,在改善學生營養方面已有過不錯的表現,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這些民間力量,盡管資金有限、覆蓋范圍有限,但幾乎從沒出過食品安全問題和腐敗,其嚴格的管理和監督機制,以及系統化的信息公開制度,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此可見,諸如營養改善這種復雜的系統工程,僅有財政資金的大力投入是不夠的,相關制度建設以及責任追究機制建設,也必須及時跟上。有關部門在總結營養改善計劃的進展情況時,看到成績固然重要,能認識到問題更為關鍵。營養改善計劃雖然由政府主導,但它完全可以吸收和借鑒民間公益團體的經驗和智慧,不斷彌補自身缺陷。

    (編輯:鄭克姍)

    網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