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學者于丹在北大一場昆曲演出結束后遭遇觀眾“噓聲”。“噓聲”背后,以及對“噓聲”的不同態度,折射出怎樣的文化心理?在一個文化多元、觀點多樣的時代,我們如何對待不同意見、不同表達方式?文化在走向大眾化、通俗化的過程中,如何避免庸俗化?
多元表達考驗文明理性
北京 湯嘉琛
很大程度上,如何對待不同意見,不僅考驗著人的度量,也是文明水準的一個標尺。且不論現場觀眾到底是什么人,但在公共場合發表意見,不管是誰,都應遵循文明理性的方式,自己再有理,也應該文明地表達出來,這正是相互尊重的起點。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輿論場中,你可以覺得別人“太俗”,可以說出自己的批評意見,但以簡單粗暴的哄鬧、轟人下臺的噓聲去表達,缺少基本的禮貌,而且在情緒沖動之下,越過了社會文明的邊界,這無疑是令人遺憾的。“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一個熟悉的格言,其實對于丹和臺下的觀眾都適用。
這是一個多元表達的時代,價值多元、觀念多樣,用麥克風擴大之后的聲音未必能夠獲得多少聽眾。對觀眾的噓聲不必過度解讀,有不同意見、有觀點沖突,這是多元時代的必然現象,關鍵是以包容而理性的方式去對待。
“消費文化”也需以文為本
廣東 李 樵
老藝術家傾情演出于前,于丹上臺致辭于后,“名家+名人”的商業運作模式之下,主辦方制造轟動效應的意圖很明顯。這舞臺上的一幕,如同當前文化生態的一個側影。
借助大眾傳媒和文化市場,學者走出書齋、走近公眾,有利于知識的傳播和國民素質的提升。然而,如果過分注重眼球效應和經濟利益,讓“消費文化”的商業邏輯支配文化行為,則會陷入本末倒置的誤區。
有人說,即便是心靈雞湯,但如果一遍遍加水稀釋,那營養和味道也會一次次地打折扣,終將索然寡味。因此,觀眾的“噓聲”,表達了對浮躁文化心態的不滿,對文化的生產和創造者更是一個提醒。人們的知識水平和欣賞品位在提升,對文化品質的要求也在提高。
不管是深居書齋還是亮相舞臺,不管是文化快餐還是精神盛宴,都應該敬畏文化,立足文化這個本位,對接受眾需求,腳踏實地把學問做好,真心誠意地與讀者、觀眾交流。畢竟,文化的力量更能打動人心、贏得共鳴。
【網友之論】
@對影成三人:和而不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兼容并蓄更是北大精神的核心,用起哄的方式驅趕別人,是不是與之相悖?
@鳳凰臺上鳳凰游:盡管遭到觀眾的嗆聲,但是于丹事后仍然在微博上對觀眾表示歉意,如果觀眾對不同意見也有這樣的包容,還會發生嗆聲嗎?
@喻園子:盛名之下,備受關注,這是正?,F象。但也應看到,“于丹熱”的背后,涌動著人們對文化經典、國學知識的強烈需求。
@58.68.145:有媒體調查“你會不會轟名人下臺”,結果發現,不少人有“噓聲心態”,這是對名人崇拜熱的逆襲現象,于丹被轟是這種情緒的一個出口。
@東九湖畔:這個社會既需要有埋首書齋、皓首窮經的學院派知識分子,也需要有走進現實、貼近公眾的博學之士,盡管褒貶不一,但總得有人嘗試。
@李趙成光:學術明星應該定好位,如果不能做到“做學問”與“當明星”兼顧,那也不應該只當明星、不做學問。
@175.16.17:人貴有自知之明,公眾人物應該有恰當的自我定位。
@jimmye01:名人不能慣著,名人被轟也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我們的社會將越來越適應這種現象。
@你禁止使用:沒必要夸大于丹被轟的情緒化表達,只是一場商演而已。
@喻晨:可以說“不”,但仍需尊重。用起哄的方法剝奪別人說話的權利,這就是對當事人的不尊重了。
?
閱讀此文的網友還看了:
從于丹北大被哄說開:文化名人不是到處撒的胡椒面
于丹赴北京大學談昆曲 學子高呼:滾下去
于丹北大談昆曲被轟下臺 目擊者否認現場有人喊“滾”
于丹被“請下臺” 觀眾能否給出一個理由
于丹"滾下去"? 北大精神就"走上去"了嗎?
于丹北大談昆曲被轟下臺 回應:只是想表達敬意[圖]
?
?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