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吉林省遼源市東遼縣安石一中的語文教師王永明和他的“拓荒隊”成員一直在搜集家鄉的傳說故事,準備再編寫一本校本教材。吉林省教育學院農村基礎教育研究所教授李元昌對他直豎大拇指:“開發利用農村孩子身邊的資源進行教學,更符合教育規律。”
2003年底,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全國鋪開,王永明受命編寫學校校本教材。王永明圍繞學校附近椅子山的自然資源、人文歷史和發展現狀等,編寫出了近8萬字的手寫稿教材——《探究椅子山》。
一個學期后,王永明聽到了反對聲音:“這么上下去不得耽誤正課嗎”,“中考哪能考椅子山的事,學了也是白學”……為了給校本課程一個“合法”地位,王永明嘗試將它與作文教學“聯姻”。學習記敘文寫作時,校本實踐活動是采訪身邊人或欣賞農村風光;學習說明文時,就研究椅子山的土特產;學習議論文時,校本實踐活動就變成了討論家鄉的風俗習慣。
這一改,受到了學生的歡迎。翻看命題作文《漬酸菜》,從漬酸菜的過程到技巧,從勞動的辛苦到收獲的喜悅,學生們不僅寫作生動,還充滿了生活感悟。語文成績的提高,也得到了家長的認可。王永明又根據該校3個年級的學生特點,陸續開發出《我和玉米共成長》等11本校本教材。他的這種將校本課程與作文教學整合的成功經驗也在學校乃至全縣推廣起來。
“城市教師有城市發展的路,農村教師有農村發展的道。”王永明說,“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農村教師,就要把心扎在土里,照搬城市學校的教學方法始終是‘抱養的孩子’,農村特色教育的研發才是我們自己的孩子,這個孩子就姓‘農’。”
王永明還帶動了其他教師。他和周圍幾所農村中學的10多位老師,組成了“拓荒隊”,一起合作研究。炕桌上的酸菜燉粉條、稻田里的青蛙叫,都成了他們研討的“作料”。如今,“拓荒隊”成員已由農村拓展到城市,發展到30余人,隊員中先后有5人被評為縣級骨干教師,兩人被評為遼源市農村課改先進工作者,兩人成了“東遼名師”。(記者劉文彧)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