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底將近,全國31個省市區的異地高考方案出臺進入倒計時。目前,黑龍江、安徽明確了異地高考的具體門檻;山東、福建、江蘇三省已經明確實施時間表,目前正在制定具體實施細則。此外,海南、浙江、湖北等十幾個省市均稱會在年底前出臺方案。作為異地高考改革最受關注的京滬粵則尚未表態,為此,教育部表示,將在明年兩會前分赴這三地,督促指導落實。
呼吁多年的異地高考終于要迎來全面破冰。這是一場勢在必行的改革。
目前我國有2.45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人數達2000多萬。自2003年國家出臺文件允許隨遷子女在城市中小學就讀到現在已近10年,當年接受義務教育的孩子的高考成了不能回避的現實問題,他們的受教育權利理應得到尊重和滿足。今年兩會上,教育部部長首次表態今年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然而,異地高考方案的落地不會如許多人想象的那樣樂觀,它是涉及眾多人群的利益調整,既要成為撬動教育公平的有力杠桿,又要避免力道過猛、口子放得太開、引發新的社會問題,只能循序漸進,拿捏好分寸,積極穩妥地推進。
門檻設多高?口子開多大?這是異地高考政策設計的一大難點。
各地人口流入情況和高考競爭程度不同,解決異地高考的難易程度也不同。從率先出臺細則的黑龍江、安徽兩省看,其政策都打破了戶籍限制,僅設置了異地高考的基本門檻,前者規定“有合法職業和穩定住所(含租賃)”,隨遷子女“連續就讀3年”,后者只要求隨遷子女在該省有完整3年學籍。這兩省一個是外地生流入相對較少,一個是人口輸出較多。此外,最先表示要放開異地高考的山東省則是高考高分省份。這幾個省份的門檻設置顯然不適用于京滬粵等優質教育資源相對集中的人口流入量大的地區。
可以預想,以京滬粵為代表的地區如果門檻設置過低,將會對當地的教育、經濟、就業、人口管理等帶來很大壓力,城市的資源承載能力將面臨極大挑戰。若門檻太高、條件過于苛刻,如對學生學籍要求的年限過長,考慮父母的工作性質、納稅記錄及社保等過于嚴格,就會使絕大多數隨遷子女望而卻步,甚至可能使異地高考變成少數人的福利,使旨在推進機會公平的政策淪為少數人的“拼爹游戲”。
就在前幾天,北京、廣東出臺了2013年高考報名政策規定,明確拒絕非本地戶籍學生報名。上海也透露,將對外來務工者實行積分制,持《居住證》A證人員的子女可以在本市參加中考、高考,這引起不少非滬籍家長的不滿。異地高考政策的制定在這些地區似乎陷入兩難困境,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超乎想象。
如何科學設置錄取方式,在力爭公平的同時,兼顧本地考生的利益?這是異地高考的另一大難點。
不同地區的教育基礎與資源差距很大。實行異地高考,是占用戶籍地的指標還是高考所在地的指標?這是政策設計者面臨的現實難題。在高等教育規模不變的情況下,增加隨遷人口子女的招生指標,必然意味著減少其他地區學生的升學機會。如果該考生在流入地參加高考,根據成績折合成一定分數回到原籍錄取,又可能因考卷不同、折合標準難以科學確定、不好排名而產生爭議。
此外,異地高考要提防“高考移民”以改頭換面的形式出現。如果異地高考普遍放開,為子女空掛學籍、偽造虛假工作證明,甚至舉家搬遷至優質教育資源集中的地區,并不會是個別現象。我們不能低估一些家長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以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不計成本的付出。陜西省官員在解釋本省方案遲遲沒有出臺的主要原因時說,陜西一直以來是“高考移民”重點選擇的省份之一,在目前高考招生計劃還是分省下達的情況下,如果完全放開外省籍考生在陜參加高考的限制條件,必然使陜西籍考生的利益受到嚴重影響。可以想見,屆時完善學籍管理、規范對考生報考資格的審查,將不是一個輕松的事。
客觀說,異地高考的推進牽涉資源分配、地方經濟、百姓利益、招錄指標分配等諸多環節。推進教育資源均衡,加大扶持弱勢地區各級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發展,補齊投入“短板”,應是解決高等教育機會地域失衡的更為根本的出路。
對于異地高考政策的落地,我們要抱著平和的心態,需要考慮到現實語境。對于政府部門而言,拿捏好分寸,小心翼翼地推進改革,從而有效降低改革成本,有序推進教育公平。(于忠寧)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