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沒了手機或網絡,你會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上周,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的劉思宇等四名大一男生相約遠離一切電子產品,挑戰一周的“斷網”生活,結果一人中途退出,三人“強撐”到最后。
另類挑戰:關機斷網能否堅持七天?
關機斷網,意味著沒法打電話,發短信,更重要的是沒法聊QQ刷微博。
四人中,除了郭保因學生會工作瑣事,在兩天后不得不退出了挑戰,其他三人在相互監督下強撐下來。
“沒有手機的日子真難熬!”劉思宇說,手伸進口袋卻摸不著手機就會焦慮,總有一種若有所失的感覺,甚至明知道沒帶手機卻出現“幻聽”。尤其是忙完作業上床睡覺前,總會想起QQ上常聊的同學,想看看微博上更新了哪些新鮮事。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一周內不碰手機,其實還是蠻難受的。不過我堅持了一周,很有成就感。”劉杰笑著說。離開網絡的日子,他們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學習上,下課哥們兒幾個一起打籃球,逛校園,有說有笑也蠻開心。
學生熱議:有人欽佩有人感嘆不科學
“斷網后輻射少了,人更有精神,和朋友交流的時間多了。”劉杰將四人的“斷網”挑戰經歷發在網上,引來眾多網友“膜拜”,不少人佩服他們的意志力,不過愿意親自嘗試“斷網”的人卻寥寥無幾。
“每天起床后我都會先看看手機上有沒有短信或電話,然后上網回復QQ留言。”湖北大學學生呂磊稱,每天瀏覽完手機上的信息他才起床洗漱。呂磊還調出上個月的話費賬單,他每月都要發600多條短信、打電話的時間也在50個小時以上,除此之外,他手機上網的流量在300M左右。完全斷網的生活對于呂磊來說有點難以想象。
武漢理工大學的張馳同學認為完全“斷網”不科學:刷微博,看新聞,玩人人網,可以拓寬大學生視野。如果刻意逃避,反會對生活造成不便。
專家建議:關鍵是要學會自我約束
該校心理咨詢師張平說,過于沉溺于手機網絡,一方面加大了通訊消費,增添了家庭負擔,另一方面對學習和人際交際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長期通過手機游戲,手機聊天消磨時間,就容易喪失學習的動力,不過,完全遠離電子產品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張平建議,大學生要培養自身的約束能力,若在生活中特別依賴手機,應控制和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多參加一些社交聯誼活動,定期與同學朋友小聚。她希望大家能合理規劃學習生活,積極參加學校活動,廣交朋友,享受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