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式“出國夢”
考生瀟瀟的母親說,她自己當年就想過留學因經濟原因放棄,現在女兒有了這樣的條件
北京考生瀟瀟本沒有參加SAT考試的打算,是一次美國之旅,突然改變了她的想法。
瀟瀟讀高一的時候,一家人去美國旅行了10多天,瀟瀟抽空參觀了一所美國中學。離開的時候突然哭了,這讓母親張檸有些困惑。
“自由,多元。突然就覺得之前自己的人生很單調。”瀟瀟跟母親傾訴。
張檸本人來自山東的一個小城市,考學到北京之后留了下來。她說她曾在大學時萌發過出國讀書的想法,但因家庭的經濟原因而放棄。
“我們沒有機會掌握自己的生活,但她有。”張檸說。
面對出國讀書的昂貴費用,她和丈夫打算賣掉一套房,支持女兒去美國。
與瀟瀟一樣在奮戰的,四川考生許惟,12月1日第一次參考SAT考試。
許惟此前一直在“備戰”,她退出了高三的學習,離開家鄉綿陽,只身前往成都。
她租了房子長住在成都,每天的行程是參加一所語言學校的SAT培訓班,或者在出租屋內復習——家人的一致意見是,成都的培訓水準應該比家鄉強,畢竟是省會城市。
許惟剛進入高一時,父母就曾征求她的意見:要不要考慮去美國讀書?
許惟的父母擁有自己的企業,她覺得父母“接觸的人群廣泛一些,了解的東西要多一些,而且他們思想比較靠前”。
吳雨濃介紹,這幾乎是中國參加SAT考試的考生的典型狀況,自己或家人有出國讀書的意愿,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愿意在一些考試培訓課程上投入大量精力和財力。
許惟會間歇性地在微博上發泄備考SAT的郁悶,她一天至少學習7小時,有時候甚至覺得備考SAT是一趟地獄之旅。
瀟瀟則覺得和參加高考相比,準備SAT考試要幸運得多,“至少沒那么單調”。
對于像瀟瀟、許惟一樣有志留學的中學生來說,備戰SAT是第一步,還需要經歷準備語言類考試“托福”,遞交個人申請材料,熟悉美國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諸多必經流程。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