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12/06/671ac18b60e768ee75dfc73d228a49d8.jpg)
蔡華偉繪
張耀軒放學后回到家,匆匆扒拉幾口飯,就跑去上課外網球課了。直到晚上8點半,他才一臉倦意地回到家里。“作業一個字還沒動呢!”張耀軒瞬間從疲倦中掙脫出來,匆匆洗了個澡,便趕起了作業。
時針指向了9點半,可張耀軒還在奮筆疾書。“先去睡吧。”媽媽走到身旁,催促他趕緊睡覺。張耀軒倒也不著急,欣然丟掉手中的筆,鉆回了自己的房間。
第二天一早,張耀軒帶著未完成的作業,來到廣州市天河區華陽小學,將一張字條交給了班主任鄧老師。鄧老師閱畢,竟然一句批評也沒有。
這張字條是有怎樣的背景和權力?其實,上面只是張媽媽寫的一段話:尊敬的鄧老師,非常抱歉!我的兒子張耀軒因為晚上參加網球訓練而推遲了做作業的時間,直到9點半仍未完成……
這樣的“特權”,并不只有張媽媽擁有,華陽小學的任何學生家長都可以給出這樣一張“特赦”字條。學生沒完成作業,憑父母字條就可免于挨批受罰,看似無稽的論調,卻在廣州部分小學真實上演。這一場變革的扳機,正由“彈性作業”扣動。
作業如何有彈性?父母對孩子的偏袒,會否讓這個制度淪為學生逃避作業的庇護傘?在更深層次上,這樣一次改良能否讓泛舟題海、叫苦連天的莘莘學子重返快樂彼岸?彈性作業,要和教育陳疾好好“談談”。
號外
作業有了“截止時間”,只能寫到9點半
“您可以根據您和孩子的需要自行選擇做老師布置的作業。……如果少做或不做作業時,請及時寫一張紙條或發一條短信給老師即可。”最近,廣州東風東路小學學生的家長收到了班主任的“特赦”短信,學校作業不再是“必修課”,變成了“選修課”。
這樣極富人情味兒的作業令,源自“彈性作業”的制度改革。
東風東路小學的彈性作業制度,可以溯源到2009年“無作業日”的嘗試。學校規定,除了雙休日,學生每周還能享受一天“無作業日”,屆時,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的老師都不會布置家庭作業。
類似的改良,同樣在廣州天河區華陽小學落地生長,一條“作業綠色通道”向全校學生敞開:一、二年級原則上不布置書面作業;三、四年級三門主科書面作業總量不超過45分鐘;五、六年級三門主科書面作業總量每天控制在1小時內。學校、家長共同確保孩子每天的家庭作業在晚上9點半之前完成;如因作業過量或其他特殊原因,學生在晚上9點半前仍未完成當天作業的,家長可以書面說清楚理由并簽字,讓孩子第二天交給老師,由老師決定未完成的作業是否補交或免交。
為了鼓勵全班同學集體高質量地完成作業,華陽小學也借鑒了“無作業日”的設立——如果全班同學本周表現都很好,如拿到了流動紅旗,或者作業完成得都很好,老師會選定一天為“無作業日”,那天同學們就可以輕裝回家了。
意外
彈性制度一箭三雕,學生、家長、老師都獲益
去年的一個場景,在華陽小學原校長、現天河區教育局副局長王建輝的腦海里始終揮之不去:一臺令老師和家長“雙滿意”的校園演出,卻激起臺下孩子的連聲抱怨:“每次演出都是那些同學,真沒勁兒!”“坐在大操場里動也不能動,無聊透了。”
王建輝感到很震驚,校園是學生的校園,千萬不要用成年人的標準設計它,“教育的全部秘密,就在于激發孩子的自主愿望,通過巧妙地引導,讓他們學會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處理自己的問題。”
“作業綠色通道”的實施,遠比減負初衷要來得一箭“多”雕。“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現在絕大多數孩子都用不到‘綠色通道’,他們既能按時完成作業,又能參加不少課外活動。”華陽小學副校長陳麗霞細數起這項措施意想不到的好處,倒逼家長更加負責任、更加關心孩子的學習,“你總不好意思老給老師寫說明書,自然就會主動幫助孩子合理安排時間。”
這項措施,對老師的教學設計而言,也是一個不錯的“診療器”。華陽小學六年級二班的班主任鄧燎坦言:“如果很多學生都不能在9點半前完成作業,說明你布置的作業太多、太繁復。”以往老師布置作業,基本不會去想布置得是否合理,現在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促使老師去提高作業設計的能力和水平,力爭布置“少而精”的作業,“向40分鐘要效益”。
減負之后,家長自然會擔心一個問題:學習成績會否受到影響?“很穩定,沒什么變化。實際上做作業的時間和學習成績并不成正比,有時候休息得越好,學習效率還越高。”鄧燎說,11月剛剛進行的廣州市小學生語文能力競賽,前10名中有2名來自華陽小學,學校的成績是天河區內最突出的。
“這項計劃是不讓作業成為孩子們的負擔,突破‘唯成績論’的陋觀,從而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全面發展。”陳麗霞總結。
例外
試水學校依然有限,更多學生仍在題海掙扎
“無作業日”也好,“綠色通道”也罷,大多數家長對這樣的改革之舉大加贊賞。
“現在小學生的作業越來越多,每天稍微玩一下,就要做到晚上10點多11點,看著都心疼。而且難度越來越深,有的數學題連我這個大學畢業的都輔導不了了。”家住天河區的吳先生大發感慨,他的兒子在讀小六,作業多不說,還都是機械、重復的內容,“比如語文,要求從一段文字中找出幾句話,你說這有什么意義?”他很羨慕華陽小學和東風東路小學的孩子。
同樣懷抱羨慕之情的一位家長抱怨,今年剛上一年級的女兒除了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還要做課外習題和預習書本,少年宮繪畫課也有作業。“我覺得老師布置作業應該求精不求多。比如一年級的數字、拼音練習保證質量地完成1—2頁即可,而不是必須完成10—15頁的數量。”他感慨地說,教育要改革,不改革,孩子沒有快樂。網友“biyideng2004”訴苦說孩子的基本睡眠實在無法保證。
“不做作業不行,作業太多也不行。只要孩子在特定的時間認真去做作業就行了。”東風東路小學的學生家長曾先生對于學校的做法很是滿意。
記者手記
素質教育不能總是“小打小鬧”
素質教育熱熱鬧鬧地談了多年,一直局限在搞點特長、看點課外書的小打小鬧。廣州小學的探索,算是有了一點實質的進步,但在現行制度下,意義受限,前途未卜。
眾所周知,不突破應試教育的藩籬,不會有真正的素質教育。但當制度、觀念層面尚未改變,也一時難以扭轉的時候,也并不是無可作為。廣州彈性作業的實踐說明,我們至少可以先從教育科學的構建開始。
教育是門科學,競爭的需求再強烈,也必須按規律辦事。就算是為了分數,作業也不是越多越好,學習的時間也不是越長越好。目前,無論是教育科學還是主管部門,對如何布置作業,還沒有一個可供參考的科學理論體系和實踐指導。大多數老師和家長都認為,要讓學生學習好,考出好成績,就一定要多做作業,多考試,多練習,為此犧牲玩的時間、課外活動的時間甚至睡覺的時間都在所不惜。而當前作業科學化、合理化的努力,還只是少數學校老師的丁點摸索。
如何補齊我們在素質教育理論研究上的短板,特別是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對中小學教學實踐的切實可行的指導上,我們真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