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批評少數地方撤點并校、“轟”農戶并村上樓的做法,并稱有的大城市欲在幾年內令千萬農民進城,交出自家的土地。有學者調查,前10年間全國農村小學減少了52.1%,教學點減少六成,初中減幅超過四分之一,農村小學生減少3153.49萬人,初中生減少1644萬人。而另一方面,近年來改善進城農民工子弟受教育的努力不斷,比如開放城市公辦學校、開放異地高考、購置校車等等。這兩方面的問題其實是密切相關的。不從深層找根源,不搞本源治理,僅靠揚湯止沸是解決不了的。
問題根源就是城鄉差距仍在拉大,并與排山倒海的城鎮化互為因果。社會經濟發展,城鎮化是必然階段,但是也要從社會發展階段的現實出發,分步推進。目前,我國的農業水平是否達到了工業國家的程度,小部分從業者的產出能否保證全社會的供給?制度、政策層面改革跟不上,受發展程度的限制,流動人群的生存狀態何時能改善?規模龐大并不斷增加的無固定職業人群對城市的巨大壓力如何緩解?對這些重要問題視而不見,無論以什么理由趕農民進城皆無責任感可言。面對大量流動人口也不能不進行引導,當務之急是加大資源引入,力推農民、農業、農村狀況的改善,積極培育農業科技產業。看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不是去看大城市,而是看農村的情況。
這種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對教育的沖擊不言而喻。城市公辦教育的資源當然要向流動人口開放,隨遷子女在居住地參加高考確實該解決。但是也不能指望沒學上、當地教育質量差的孩子都去“北上廣”讀書。辦好中小學的必要條件是生源穩定。人都走了,才建好的希望小學沒幾年就成了“空殼”,這也使農村教育進退失據,苦不堪言。教育的理想是人的生而平等。如果從小所受教育質量不佳,開放高考意義有多大?在發展機會上更談不上公平。城鄉教育差距大是最大的不公平,消除這一差距必須從現在做起。
在經歷了一番撤點并校導致的農村孩子上學路遠、城里大班額擠破墻的痛苦之后,很多地方開始反思。湖北、吉林、江蘇、新疆等地的一些市縣啟動了辦好一批鄉村學校的工程。湖北省黃梅縣的做法是建一批標準化的鄉中、村小,首先是建好農村教師隊伍,引導師范院校畢業生奔赴鄉中、村小,提升鄉村教師待遇,政策向他們傾斜;村小要配齊計算機、音體美多功能教室、圖書室等。實踐證明,農村家長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改善后的鄉村中小學穩住了本地生源和家長,還有不少隨遷子女回老家讀書。
據筆者所知,各地農村情況千差萬別,困難還很多。普及義務教育的理想之一是實現教育公平,最終實現偏僻山鄉的小學建設標準與大城市鬧市區同等規模的小學相同。實現這一理想任重道遠,切不可無所作為,任由鄉村教育凋敝。當前需要做的,首先是調整政策,讓資源向鄉村教育傾斜。我們不僅要頌揚那些含辛茹苦堅守鄉村學校的老教師的圣潔良心,更要改變他們的待遇和條件,實現他們最大的愿望——后繼有人,讓更多高素質、高學歷的年輕人愿意去,待得住,也能扎下根來。(陳寶泉)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