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學校老師指導學生吹號。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翻拍
???
??? 民國時期變身公立小學
????民國15年(1926)前后,晏公廟里的小私塾被縣政府“改組”,私塾變身第十五民國小學,公廟后面的幾座茅草房也被納入學校范圍,規模得以擴大。
????民國小學上什么樣的課?據《瓊山縣志》記載,小學在學科上已普遍增設了三民主義及黨義、童子軍操等,在思想方面主要向學生灌輸“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以
????及“自由、平等、博愛”等道德觀念,但在教法上仍是傳統的照本宣科。
????王俞春先生說,民國28年(1939),日軍鐵蹄踏進海島,戰爭陰云密布,日軍所到之處,摧殘掠奪,燒毀的學校不計其數,瓊山教育也遭受重創,國民小學因戰爭而停辦。
????烽煙平落,桃李芳香四溢街區
????十年烽火,瓊島大地蒼涼蕭索。
????人們內心累累的傷痕需要時間慢慢平撫,但教育不能有片刻的等待。
????1950年海南島解放,廣東省文教廳將瓊山縣教育的恢復工作擺上了重要日程。第十五民國小學正式恢復辦學,同年更名為樹人小學,給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帶來了新希望。
????副校長陳恒燦從檔案夾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張泛黃破損的地契,這是一張廣東省政府地政局于1950年撥地給學校的《土地所有權狀》。陳恒燦說,到1960年,因教學發展需要,廣東省又將學校的面積進一步擴大。
????85歲的翁忠恒老人回憶,解放后新小學多了起來,學生也多,因為沒有足夠的教室,還在三圣廟、三城會館等處分設了不少教學點。三圣廟位于馬鞍街達士巷2號,與晏公廟僅一街之隔,三城會館在離晏公廟很近的忠介路。于是,一所小學,便桃李芳香滿街區。
????然而,芳香的夏日忽然辭別,僅留滿目黃葉飄離。
????“文革”襲來。
????“三小在沒有師資的情況下竟辦過中學,不可思議。”打開記憶的閘門,陳恒燦講到一些“奇事”。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三小在停課一年“鬧革命”后,為了做好“讀小學不出村,讀初中不出大隊”的上級指示,改名為“紅城小學”,并由六年制小學改為五年制,附設初中班,被稱為“戴帽中學”,由于師資嚴重不足,教學質量很低。
????本身就處于半癱瘓狀態的學校,在文革十年的風雨飄搖中動蕩不已,文化課教學被極度削弱?!皼]有統一課本,教材是毛主席語錄,學生實際上并沒有學到文化基礎知識?!币淹诵莸睦闲iL林明曄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