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日益擴展的名單:王安憶、梁曉聲、馬原、畢飛宇、劉震云、閻連科、王家新、紅柯……當代作家和詩人,紛紛以調入或者以“駐校”的身份進入大學校園,校園作家群讓人關注。
校園,作家成長的新環境?
“人在南京,我的文學夢退回到480信箱,由母校保存。”就在12月10日,蘇童受聘成為了他的母校北京師范大學的兼職教授。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將經常有機會與同學們分享他的創作、對人的理解。
101教室、地下教室、圖書館、食堂,校園里共有的記憶吸引著北師大的學生。交流、對答,興致盎然。幾個小時前門外長長的隊伍,還有等待都在歡笑中化為下一個故事的引子。
哲學系的郭貝貝就是其中一員,她喜歡蘇童,她和同學一樣期待蘇童的簽名或者合影。一些學生,甚至是理科生,逃了其他課,來這里淘課。在這個時候,真讓人覺得曾經的文學年代就在身邊。
這種系列活動還在北師大持續:北師大校友作家及詩人作品朗誦會、伊沙返校日專場講座、最重要的莫言回校日活動待定。
無論是講座還是授課,無論是追星還是喜歡,讓人看到了那么點希望。
“教師更多地是‘將文學當作知識’來解說和傳授的,我們關于文學的知識譜系也是因此而建構起來的。而作家就不一樣,他們更多地會把‘文學當作一種手藝’,把文學當作藝術,對學生進行更加專業化的、直感和質感的教育,使學生更近距離地體味創作的甘苦、品咂文學的機理,這對于大學的文學教育來說,是一種補正,也是一種不可缺少的中和。雖然知識是必要的,但是總要讓這些東西變成與生命有關的,活的東西才好。”在北師大教授張清華眼里,作家與教師對學生起著不同但必不可少的作用。
“而目前,我國文學教育與文學專業中,普遍缺少這一因素,大學的文學氛圍、創作風氣也因之受到影響,不夠活躍。”張清華感嘆。
文學不能太喧囂,它需要自己的純度。“當我們的娛樂生活文化方式很枯竭的時候,我們接受文化信息的途徑就是文學,文學是我們的娛樂。今天,文學存在的空間已經很少了。這個時代,看似文學是很悲觀的一種存在,但其實是對真正的文學精神的生長是好事。就是那些真正屬于文學的、有純度的文學精神,只有在這樣的酷烈的環境里面才能更好地生長出來。”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著名編劇梁振華相信。
中文系,重新拾起創作理想?
長期以來,從中文系教授那里,我們聽到的是:大學中文系不培養作家,只培養學者。
“過于理性的研究已經把文學創作的欲望完全壓制了。這個固然迎合了我們今天高校從學術研究建立學術評價體系的需要,但是似乎離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初衷越來越遠。”梁振華說。
“高校是培養研究型的或者教學型人才的地方,但是實際上沒有任何的說法說高校不培養創作性的、實踐性的人才。”北師大文學院院長過常寶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它本來是針對老師的——它也影響學科設置、教學效果和學生。所以很多學生到這個里面以后就被這個評價體系同化了。很多學生就慢慢放棄了文學創作夢想。現在看來我們要對這種現象做出反省。”
從2003年,首都師范大學就開始對“駐校詩人制度”進行探索。
“開創駐校詩人制度的初衷,就是把學校里的研究、教學與作家的創作實際連接起來,打破校園的封閉性,吸收外來的力量促進我們的教育,加強與社會的聯系,加強與文學創作界的聯系,形成開門辦學。”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思敬表示。
而從效果看,駐校詩人顯然與老師不同。他們是生動的,是活潑的,是現身說法的,是學生能認識具體的詩人,具體的作家。“課上,學生和駐校詩人提問、交流;課下,他們談心,有的還成為很好的朋友。”吳思敬說。
“駐校作家制度是很多國外著名高校通行的做法。作家駐校制度可以給校園文化帶來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即文學創作的‘在場感’。它一方面可以使很多愛好文學、特別是愛好創作的學生可以近距離地接觸到作家,同時也可以在教育內容與培養方向上增加‘文學性’的要素,以使‘知識’更加接近活體的‘經驗。”張清華告訴記者。
“作家的存在讓大學里的師生有一種自我意識——即文學就在我身邊發生著,它提醒所有的人,文學并不是天外的飛來之物,而是就在周身。這激勵和催促著師生在研究和討論中更加注重到創作、寫作這一角度;同時,作家的存在,使學生有更多機會得到近距離的學習,‘文學創作’因此變得不再‘神秘’而是與我們周身的經驗同在的東西。因此,所有的交流都變得更真實和直觀。”張清華表示。
大學校園,該有怎樣的文化氛圍?
恍惚間,校園成了作家閃亮的舞臺。
其實,這種現象早已有之。五四以來,大學成為新文學孕育的溫床。現代作家中的許多人,都曾長期任教于高等學校。
“這一時期的北京師范大學,也稱得上氣象不凡。不止錢玄同、黎錦熙等曾在這里任教,連中國現代最偉大的作家魯迅也曾長時間任教師大。稍后則有鐘敬文、穆木天、焦菊隱、‘九葉詩派’重要成員鄭敏、李長之等著名現代作家和詩人長期執教于此。在師大培養的學生中比較有名的作家詩人則有石評梅、‘七月派’代表詩人牛漢等。這些名字,在很長時間里共同矗立起了師大的精神界碑,成為百年師大的靈魂和象征。”過常寶教授講述著歷史。
而后來的上世紀80年代更成為今天不少人的追憶。梁振華還記得,“那個時候的大學生誰寫出一首詩、一篇小說就會成為校園里萬人追捧的對象。他們真的知道文學到底是什么,文學研究沒有今天這樣這么受到推崇,但文學創作是神性的,我覺得文學創作的意義就在于它很難被模仿,但是,今天的文學教育幾乎全部被顛覆。我們老師的個人努力只能發現一點人才,但是從體制上鼓勵同學進行創作這恐怕不是一個老師能做到的。這個體制還是需要一點氛圍。”
?
?
閱讀此文的網友還看了:
招行濟南校園招聘驚爆拼爹門 官網資料自擺烏龍
央視《新聞聯播》頭條播報美國校園槍擊案
招行濟南校園招聘驚爆拼爹門 官網資料自擺烏龍
美媒稱校園槍擊案槍手或患自閉癥 成績優異(圖)
胡錦濤就美國校園槍擊事件向奧巴馬致慰問電
疑似美校園槍擊案受害者遺書曝光:我愛你媽媽
平均每年用1000條 校園“橫幅垃圾”面臨尷尬
高校校園遭遇橫幅圍城:每年1000條 價值10萬元
?
?
?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