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欠缺了什么?
黃陂區教育局有關人士認為,按照孩子的成長規律,教育應該有明確的目標,必須是呈階段性和連貫性的系統工程,把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攏”在一起,很難體現階梯式的教育區別。
教育界人士說,盡管當前我國的應試教育屢遭社會各界的批評和指責,但不可否認,其教育體制是經過長時間的實驗形成,而且擔任教學任務的老師,都是具有深厚的基本知識儲備。家長直接教孩子,孩子能否接受消化?家長的教學能力是否勝任?
對于自辦教學這條路能走多遠,這些家長均稱自己沒有想過,“走一步看一步。”在交談中,一些家長也坦言,在兩個多月的教學中,他們已經感受到自己知識的匱乏,在教孩子學習的同時,他們也通過網絡、看書等不同方式彌補自己的不足。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馮桂林則認為,這7對父母的選擇,是用實際行動對現行學校教育模式的無聲反抗。盡管社會對家長們“寧讓孩子做自己的試驗品,也不做學校的犧牲品”的做法褒貶不一,但其行為和家教實踐所展現的教育理念卻值得學校教育深思。越來越多的“在家上學”等有異于常規學校教育的方式出現,代表了當前不少家長對現行教育體制的不滿,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基礎教育體系也應做出相應調整,構建更多元化、更符合孩子發展的教育模式。
他說,現行的“應試教育”模式,弊端就是忽略了健全人格的培育,造成了對孩子童心和人格的壓抑。不過,馮桂林也認為,這種嘗試具有風險性,孩子年紀小,可以暫時聽從父母的安排,但他們不可能永遠當“隱士”,“桃花源”里出來的孩子能不能與社會生活成功“對接”,還需要時間檢驗。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涂艷國教授認為,隨著社會公眾受教育權利的發展,以應試為主、課程統一的傳統教育體系,目前已難以滿足家長對教育的多樣化需求。這也要求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亟待在保障所有孩子都能完成義務教育基礎上,研究建立相應的申請與質量保障程序,增加多樣化的公共教育服務內容。(注:文中家長和孩子均為化名)
?
閱讀此文的網友還看了:
“超級中學”掐尖優秀生源擾亂教育生態 亟待規范
城門洞開等于教育公平嗎
校車事故映襯農村教育之憂
海南教育廳要求兩節加強安全預防 禁止學生商演
因干露露事件停播的江蘇教育電視臺更名復播
海南聾兒康復教育遭遇瓶頸 貧困孩子可申請免費治療
“棍棒教育”娃生怨恨 9歲童出走見媽叫“阿姨”
加強思想道德教育 促進法制建設
教育時評:不避風頭,“末日”也是好課堂
?
?
?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