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學校里,孩子們在練習畫畫。本版攝影 南方日報記者 張由瓊 攝
? 在元平特殊教育學校,這里的孩子被稱為“折斷翅膀的天使”。
他們有的失去了光明,從來沒看到過這個世界的模樣;有的生活在寂靜無聲的世界里,無法開口說話;有的因為大腦在生長發育完成前受到損傷而造成永久性的肢體姿勢及運動異常;有的則是因為智力發育遲緩低下而不能正常認知并且有心理障礙;有的孩子并不盲不聾不啞,但缺乏社會交往能力,不能正常說話,似乎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們一生下來似乎就被排除在正常人的生活之外。而特殊教育,就是要讓他們不僅有生活自理能力,還能夠正常融入社會甚至獲得體面的職業。正如元平學校的一個孩子寫下的心愿:“上天給了我翅膀,我注定要飛翔。”
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前往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學校,探訪這些孩子們在特殊教育學校的“特殊”生活。
?
?
相關鏈接:
?
?
?
元平特殊教育學校里的志愿者正在教孩子折紙鶴。
? 基礎教育:細心包扎折斷的翅膀
作為深圳唯一一所為殘疾兒童、青少年提供從義務教育到高中職業教育服務的學校,元平特殊教育學校如今有視障、聽障、腦癱、智障、自閉癥5類殘疾學生,共800名殘疾孩子在這里就讀。
基礎教學樓一樓的一間教室里,老師正帶著孩子隨著音樂的節拍伸展跳躍。七八個患有腦癱的孩子跟隨著老師的動作,雖然做得不夠整齊,但他們都全神貫注,很努力地使自己的動作符合規范。
他們正在做音樂文體康復操。元平學校教務處主任郭俊峰介紹,對于腦性癱瘓兒童的運動功能康復,目前國際上應用最普遍的治療方法就是運動療法,這套老師們自創的體操,能夠對他們的上肢、下肢、頸、腰、脊柱及平衡協調能力進行訓練。
在另外一間教室,房間里放著幾根相互間隔有半米的柱子,孩子們被要求按S形路線從柱子間穿過,到達教室另一端后則從柱子邊直線走回去。按照老師手勢的指引,孩子們基本上都能夠按照要求穿過柱子,但到達另一端后,很多孩子就不知道該怎么走了,有的仍按照S形路線從柱子間穿回去,有的則茫然地站著。
老師打著手勢要求他們直線返回隊伍,有的領悟了,按要求返回,有的不愿意,老師就只能半摟著孩子把他們拖回到原來的隊伍中去。郭俊峰介紹說,這是針對智障的孩子進行的記憶和認知行為訓練。
“輕度智力殘疾的孩子與正常人之間有鴻溝,中度的與輕度的之間也是有鴻溝,重度的與中度的也是如此。”該校科研室主任康小英說。她介紹,由于智力殘疾學生適應生活有障礙,生活適應課讓學生學會生活自理和自我保護,是元平的核心課程。
基礎教學樓的二樓比較“特殊”。這里是自閉癥孩子們上課的地方,在樓梯口處,修建了鐵柵欄,門緊緊鎖著。由于自閉癥的孩子容易亂跑,可能會傷害到自己,所以需要“特殊保護”。
相比起其他的殘疾,自閉癥的孩子更難以相處。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學校是全國同類學校中殘疾學生最多、殘疾程度最重的,1996年開始接納自閉癥兒童入學,如今自閉癥學生有110人,很多學生的生活不能自理,要帶保姆陪讀。
這些孤獨癥孩子不會主動與任何人交往,不愿正眼看人,就連家長和老師的目光也完全回避。家長和老師千呼萬喚他們的名字,他們就像耳聾似的毫無反應。自閉癥孩子中的多數人,十幾歲了還不會說話,有的連一個字都說不出來。父母養育他們十幾年,都沒聽過孩子叫一聲“爸爸”、“媽媽”。
“在元平做老師,很少有成就感。”康小英說,老師為了教會他們穿鞋襪、穿衣服、洗臉、洗手,常常要用一兩年,甚至更多的時間。連大小便這樣對正常孩子再簡單不過的事情,這些孩子們都可能需要一年兩年甚至三年的反復訓練才能學會。
在一間自閉癥的康復訓練教室,拉上的窗簾讓教室里的光線顯得昏暗,地上鋪滿了厚厚的墊子。投影儀在教室內投下不斷變幻的光影,音箱里放著輕柔的音樂,3個四五歲左右的孩子正興奮地在墊子上蹦跶,爬來爬去,不時發出開心地嬉笑。郭俊峰說,這是多感官訓練,對自閉癥孩子進行各種感官的刺激,幫助他們恢復對外界的敏感。
?
?
?
相關鏈接:
?
元平特殊教育學校里,一名孩子正在認真畫畫,準備參加高考。
職業教育:殘疾孩子重新振翅翱翔
“學校的課程就像寶塔一樣分類分層次,讓學生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開始學習,到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再到獲得較高的生存質量。”郭俊峰說。
在元平特殊教育學校的立人樓,有一間展覽館,里面展覽的是孩子們的手工和美術作品。有精致的刺繡、或古樸或扭曲怪異的陶塑、充滿奇思妙想的圖畫,讓每一個進來參觀的人都大為驚嘆。如果不是底下的說明,很難相信這些充滿藝術創造力的作品是出自于盲童和患有腦癱、智障、自閉癥的孩子之手。
郭俊峰驕傲地說,許多孩子雖然存在智力上的殘疾,但是學習能力很強,充滿創造力。學校開設了一門架子鼓的課程,老師專程去外地學習了一個星期才回來教這些孩子,不料,這些孩子一堂課就全學會了,“架子鼓敲得比老師還好”。
特殊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殘疾孩子也能如正常人一般融入社會,獲得有尊嚴的生活,因此“立足生存、面向就業”就成了元平學校的一個辦學宗旨。郭俊峰介紹,除了部分重度的患兒,學校80%的孩子都能升入學校的職業高中,接受職業教育訓練。
職業教育訓練的課程包括美術、刺繡、計算機、廚藝、客房服務等,每個孩子可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和興趣愛好,選報不同的專業。職業教育部主任周媛告訴記者,學校所有的學生只要有興趣都可以來上相應的課程。
在刺繡教室,記者看到,孩子們正低頭認真地繡著手中的作品。在教室的墻上,掛著已經完成的作品,有栩栩如生的動物,有美麗的景致,還有神態各異的人物像。
?
3個孩子正坐在桌前,在合力繡一幅層層疊疊的刺繡,其中一位愛美的姑娘指甲上還涂著紫色的指甲油,見到記者拍照,害羞地低下頭。刺繡課王老師介紹,他們正在繡的是32米長的《清明上河圖》,目前已經完成三分之一了。這幅刺繡將在完成后拿出去參加比賽。
在一樓的美術教室,來自東北的美術教師正在細心指導3個高中學生畫人物肖像。這位從普通高校的美術專業畢業的老師介紹說,這幾個學生有聽力障礙,作為美術特長生正準備參加明年的高考,一會兒晚上還要去上自習復習文化課。
在陶藝教室,有四五個智障和腦癱的學生正在制作自己的作品。有的認真地盤筑著泥條,有的細心地揉捏著形狀。在周圍高高低低的架子上也擺滿了學生們的作品。陶藝課老師陳煜介紹,繪畫和這些手工技能課,除了讓學生獲得一技之長外,還能提高學生的視覺、審美和觀察能力。
“通過這些課程,學生的生理機能得到了進一步的康復,自強不息的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適應和融入社會主流的能力也不斷提升。”郭俊峰說。
周媛介紹,職業高中畢業生通過充分的康復訓練和職業訓練畢業后,在社會中謀得了正常的職位,一次性就業率連續五年達到95%以上。有的去賓館做服務員,有的做了糕點師,有的在網站,還有的去了政府機關做文秘工作。能夠依靠自己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是這些孩子們最驕傲的事情。
尤其讓人矚目的是學校開設的特奧訓練課。老師們自行編印了特奧游泳、特奧保齡球、特奧滾球等符合殘疾兒童運動特點的訓練手冊。在去年的第十三屆世界夏季特奧會上,由學校老師作為中國特奧游泳隊的教練,帶領學校5名入選國家隊的學生,共獲得金牌6枚、銀牌3枚、銅牌1枚的優異成績。這只是這么多年元平學校的376枚金牌、327枚銀牌中的一小部分。
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證明了,斷翅的天使也能展翅翱翔。
?
?
相關鏈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