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市一所高中發生一起化學實驗室殘留物“爆炸”事故,造成校內一清潔工受傷。此事也引發了師生們的議論——如何合理處置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液、廢渣,以及如何加強對學生的實驗安全技能教育。
實驗事故并非個案
據悉,發生事故的那所學校里的一位清潔工,在教室內打掃衛生時看到一個玻璃瓶,便打算清洗再利用,不料,瓶子中有化學品殘留物,遇水突然發生強烈反應并導致瓶子炸裂,致使她的面部和手部多處劃傷,鮮血直流。據初步了解,玻璃瓶內可能殘存有化學物質金屬鈉。
學校實驗室特別是化學實驗室發生爆燃、爆炸的事故已并非個案。比如,本市曾有一所中職學校發生過氫氣爆炸,一名正在做實驗的教師面部與手臂等多處被燒傷。而本市某理工類高校,也曾發生過一起氯氣罐泄漏事故,當場造成多人受傷。
固定回收廢棄物品
試劑瓶里的廢液、做實驗用過的殘渣,有時就隨手倒入了水斗或丟進垃圾桶,甚至實驗用的小白鼠也直接扔掉……無論是在大學還是在中學的實驗室里,這樣的情況并非少見。其實,早在2005年教育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就曾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實驗室排污管理的通知》,嚴禁把廢氣、廢液、廢渣等“三廢”化學品和污染物直接向外界排放。
為此,華東師范大學在閔行校區專門成立了實驗室廢棄物管理中心。每周的固定時間內,該中心都會組織專門人力,設固定的場所,對各實驗室教科研活動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集中的回收處置。按要求,各類廢棄物應分類送儲,容器外須加貼標簽,并注明廢棄物的品名;用玻璃試劑瓶封裝的廢液(包括空瓶),須用試劑箱(框)裝好后再送儲。
教師應做規范指導
相比于大學,中學實驗室的“三廢”處置目前還沒有相應的行政規定,完全靠各校的自律。而且,與大學生不同的是,中學生尚未成年,對他們的實驗安全保護就顯得尤為重要。據了解,雖然幾乎每所中學的理化生實驗室的墻上,都會張貼有相關的規章制度,但基本上還是以防火、防盜、防破壞、防自然災害事故為主,對于廢氣、廢液、廢渣和廢棄化學品、廢棄實驗動物的處置,大多沒有明確規定。
上海交大附中化學特級教師杜淑賢說,如何在實驗操作中不發生意外、如何處置好實驗殘留物,教師首先要做必要的規范指導。比如,要明確告知學生,哪些化學品在什么情況下是會發生燃燒、爆炸的,哪些廢棄化學品是有毒有害的,必須妥善回收和放置。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師生的安全并保護環境。
?
閱讀此文的網友還看了:
海南大學生上課后空翻摔傷 學校賠93.7萬元
學校發送賀卡附帶成績單 大學生家門口攔截
海南大一新生體育課摔傷昏迷 學校賠償93.7萬
海口十一中等三校合一 原青少年宮建九年一貫制學校
阜陽7名學生迎接領導條幅下下跪?學校稱自愿
學校要求大學生放假回鄉當“招生宣傳員”引爭議
貴族學校收費高 海口外來工盼子女就讀公辦學校
海南兩會聽民聲 外來工盼子女就讀公辦學校
?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