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的大學里學習漢語和工商管理專業的Pirmin Kininger,三年前也曾到中國來留學。他有一個富有哲理的中文名字:"紀泊明"
2010年,21歲的紀泊明來到中國,與大部分留學生不同,他跑到云南怒江州六庫,成為一名支教老師,為3-6年級的小學生講授英語。與此同時,他也和一年級小學生成了"同學",一起學漢語。"跟一群6、7歲的孩子一起坐在教室里學習的感覺很有趣,漢語里的聲調對我來說太難了,我經常在課堂上犯錯誤引得全班同學大笑。"說起這個,紀泊明羞澀地笑了。
在德國,每個男生都要選擇為期一年的軍旅生活或從事社會服務。從高中起,紀泊明就對歷史課上的中國史很著迷。"中國的文化與西方相去甚遠,不同的飲食、不同的行為方式、不同的經濟體系等,我很想了解這個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同時也做些對社會有益的事。"那年,當他在網上看到有云南六庫的支教項目后,便不假思索地填寫了申請表。
出于個人的好奇、喜歡,選擇出發、游學。紀泊明至今仍然感懷在云南的支教歲月,一年有些短,他覺得自己學到了很多很多,整個人都變了。"我發現中國人與德國人不同,中國人善于接受新的觀點和事物。"這是紀泊明最深的感觸。
外國留學生眼中的中國學生:"忍辱負重"拼命學習,你真的喜歡這樣嗎
盡管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尋求國際教育體驗,但東西方學生的求學動機有些不同。
楊增國的印象中,亞洲學生更愛選擇經濟、管理和法律等專業,更重視學歷教育,出國讀本科和研究生。而歐美學生很多是進修生,例如暑期項目。他們青睞廣義的漢學專業,例如政治、經濟、哲學等文化相關專業,并且將學習與個人在中國的旅行相結合。
在費德麗卡眼里,中國學生太專注學業。"我的中國同學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仿佛如果要順利畢業,讀大學時就不能有校外活動。大部分學生周末從不會到上海周邊去玩,也從來不會在夜里出去跟朋友聚會。"盡管中國學生的用功給費德麗卡留下很深的印象,但這個意大利女孩確信,要論對所學東西的激情,意大利學生其實并不輸給中國學生。"只要我做的是真正想做的事,通常都會全力以赴,做得很好。"相比而言,她覺得中國學生更像是"逆來順受"。"他們非常努力,但常常忽略了內心的想法。比如,你有沒有思考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是否喜歡正在做的事情。"
楊增國分析,中國學生對待學習始終有種"功利心"作祟,一個重要原因是"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在起作用。無論是中學還是大學,多數"好學生"看不起職業學校的學習。可他們似乎忘記了,現在社會上大學生"就業難",之所以難,是因為白領崗位越來越少,而另一方面,藍領技術工人卻供不應求,他們的收入待遇也在逼近甚至趕超普通白領。
"在國外,學生們一直被鼓勵跟著興趣選擇專業,由于等級觀念沒有這么分明,很多人選擇去職業學校學習相關的技能。即使在大學里,專業的概念也是被淡化的,更多的學校實施通識教育,注重學生個人閱歷、人文關懷。"在楊增國看來,教育理念不同、社會文化的差異和國家經濟發展程度等是中外學生產生差異的原因。
中外留學生對比:"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外國人比中國人做得更好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雖然這是中國人的古訓,但從一些外國留學生的經歷來看,他們似乎更領會其中的奧妙。
除了中國,金東燦曾兩次踏足歐洲大陸。第一次是"拍照式的旅行",在大學時背著書包跟大學室友一道去了好多國家。雖然時間緊張,基本就是走馬觀花地看,但有一點讓他印象深刻:"原來外面的世界這么大,有許多奇怪的街頭藝人,精致的建筑,高素質的國民……這些都遠比書本上和電影里呈現的畫面更為生動深刻。"
"旅行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費德麗卡認為,讀一個好大學和難忘的海外經歷,對一個大學生來說是同等重要的。到目前為止,費德麗卡已經去過法國、西班牙、俄羅斯、丹麥等近20個國家。"我會在一個地方盡可能地停留多一些時間,這樣你會比較全面地了解一個國家,讓它的文化成為你的一部分。"
以費德麗卡和紀泊明為代表的歐美留學生,在中國的學習方式似乎更符合"游學"的定義。現代教育意義上的游學,是20世紀隨著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進程而產生的,是一種逐漸成熟的國際性跨文化體驗式教育模式。所謂的"游學",是指學生到一個全新的環境里進行學習和游玩,其本質是文化的融合。
楊增國說,對中國學生而言,除了學制以外的學習,在海外留學期間,不妨花更多的心力,注重留學地的文化體驗。"過去我們更多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學期或者一個學年的交流機會,現在學校也在逐漸推進小學期制度,豐富暑期項目,為學生們提供去哈佛、耶魯這樣的好學校進行體驗交流的機會,讓同學們的個人經歷豐富多彩。"
?
閱讀此文的網友還看了:
德國留學自保金下降 留學前景看好
2013年意大利留學倒計時開始
到荷蘭留學輕松六步曲
丹麥留學申請的必備條件
美國留學受留學生歡迎十大專業
荷蘭留學鐘情國內211
揭秘英國留學獎學金申請技巧
研究生荷蘭留學獎學金申請
加留學簽證 開通網絡申請
德國留學選擇學校的常見誤區
?
?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