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悄然“提前” 性教育仍是“真空地帶”
少年成長煩惱誰來化解
除夕下午,長寧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負責人鄭云飛耐心地接完最后一通電話,又化解了一位少年的煩惱。鄭云飛說,自去年7月該中心正式開張以來,前來咨詢的學生或多或少都面臨著青春期的困惑,假期里更不乏主動找上門來訴說青春煩惱的。“以前談‘早戀’色變,現在家長們不再一驚一乍,但無論對學生還是家長而言,青春期性教育仍是‘真空地帶’。”
“早戀”萌芽悄然“提前”
幾十年前,青春的悸動可能還只發生在高中,如今,“早戀”的萌芽可能在初中甚至小學就有。鄭云飛說,成年人會驚訝地發現,孩子似乎一夜間變成了小大人,開始大膽地“談情說愛”。初三年級的小陳(化名)是個有些害羞的男孩,他最近就遇上了這樣的苦惱:“班里很多同學都成雙成對,我卻沒人喜歡,是不是不正常?”
鄭云飛說,以前,早戀的學生屬于另類,現在青春期交友在中學生當中非常普遍,六七成學生都有異性好友。“在這樣的環境下,處于心理和生理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往往會因為沒有朋友而存在失落感,對自己缺乏信心,比如,女孩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看,男孩覺得自己是不是不夠瀟灑、缺少能力等。十七八歲,是孩子特別希望人關注的時段,但每個孩子的發育快慢并不相同,對異性的吸引力也不相同,要堅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不斷提升知識、體能等各方面的素質,才能在將來遇到適合自己的對象。”
家長教育并未跟上
對待“早戀”,家長們已不再談虎色變。鄭云飛說,隨著越來越多的70后、80后為人父母,他們對于青春期異性交往的開放程度也漸漸放寬。“遇上孩子早戀就堅決扼殺的家長越來越少,不少家長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一些家長明確表示,談朋友不反對,但是影響學習就不行。”
但鄭云飛擔憂地說,雖然家長們對待早戀的態度寬松了,但家庭青春期性教育并未跟上。“尤其是要談到有關青春期性道德、性倫理以及如何更好地控制性沖動的知識時,多數家長面對孩子仍然是羞于啟齒。不聞不問并不是個好方法。”
別讓網絡成“老師”
學校教起來羞答答,家長談起來很尷尬。“沒有正規的途徑,互聯網尤其是一些黃色視頻和網站成為了青少年獲取性知識的渠道。”鄭云飛說,這樣的方式掌握知識容易,但要控制沖動很難,因此,家長和學校都應該揭掉“害羞”的面紗,從小就對孩子做一些正確的引導,比如,告訴孩子有沖動并不是罪惡的事情,但一定要做到“三不”——不要傷害自己,不要傷害別人,不要傷害社會。
鄭云飛說,當成年人也坦然面對健康的性教育,把它當成一個很自然的事,孩子就不會因為成人的遮遮掩掩而更加好奇,冒風險去偷嘗禁果。
?
?
?
相關鏈接:
我們可不可以早戀
[初中作文]我們可不可以早戀|團結的力量|珍惜吧,中國人
視頻:安徽15歲少年早戀遇阻掐死母親
中學為防早戀規定男女生交談距離不小于60厘米
小學生早戀 過七夕情人節引爭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