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15歲的湖南邵陽少年小傅沒想到的是,這個春節,父母的一個舉動,讓他成為注目焦點——父母將他的頭像做成告示牌,張貼在當地多個網吧,以便禁止其上網。
事實上,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直至成癮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家長們為此亦傷透腦筋。
然而,面對小傅父母此舉,外界觀點褒貶不一。有網友嘆息地認為,可憐天下父母心,此舉實屬無奈;也有網友認為此舉不可取,甚至適得其反——“通緝令”式的圖片傷了孩子自尊,也割裂了親情;部分網友還提出了反思:網癮“攻防戰”,任重道遠,需要全社會來關心、努力和參與。
家長張貼孩子頭像以禁止其上網
有網友近日在邵陽市某網吧上網時發現,入口處的醒目位置上,有一張A3紙張大小的彩色照片,上面寫著名字和年齡,下面還寫著一行黑體字:請禁止他上網,末尾還留了一個聯系電話。
有網友認為,圖片有點像“通緝令”,傷了孩子自尊;也有網友認為,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此舉實屬無奈;不少網友表示共鳴,認為家長在處理孩子網癮這件事上,值得認真思考。
記者了解到,小傅今年15歲,目前正念高一,成績一般,一年前開始迷上網絡。父母為了阻止其上網,這份告示被張貼到了當地10余家網吧。
從照片中,記者發現,小傅眉清目秀,架著一副黑框眼鏡,看上去很斯文。
治療孩子網癮仍任重道遠
一項調查顯示,家長對于孩子上網的態度依然保守,擔心多于實際的指導,7成被調查家長擔心孩子上網耽誤學習。
記者留意到,針對未成年人上網,國家出臺了多項舉措,如禁止網絡經營場所對未成年人開放等等,幾年前,頗受爭議的網癮電擊療法也被緊急叫停,而一些地方文化主管部門則不定期地對網吧開展突擊檢查等。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中新網記者,從網癮的起因看,大多屬于家庭教育問題,即父母缺乏與孩子的交流、溝通,或對孩子實行簡單、粗暴的管理。由于生活中缺乏關愛與理解,孩子才會沉迷網絡。治療孩子的網癮,必須針對這一“病根”,重拾父母對孩子的關愛。
熊丙奇說,當前,面對網癮孩子,家長們顯得十分焦慮與困惑——孩子患上網癮后,家長只有獨自面對,學校不管,社區沒人幫助,加之家庭也有具體的生活壓力,所以很難抽出更多時間,耐心地引導孩子,往往采取粗暴的方法,從而使問題極端化。
對此,熊丙奇認為,治療網癮,不是強制戒網,也不是進行懲戒,而是一種生活教育,通過父母與孩子在一起生活、交流,才能讓孩子逐漸擺脫網絡,開始正常的生活。他建議政府加強投入,建立專門的公益機構,面對孩子開放,并與社會公益組織形成合力,將社區、學校、家庭的力量整合起來。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褚宏啟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認為,小傅父母的作法對孩子的發展和成長非常不利,好心作了一件錯事。從某種意義上講,也侵犯了孩
子的權益,比如肖像權和名譽權,容易激發親子關系。他說,在不影響孩子學習的前提下,采取疏導與引導的方法,允許孩子適當地接觸電腦,規定玩電腦的時限來解決這一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17日,文化部、衛生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15個部門聯合發布了《未成年人網絡游戲成癮綜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該方案指出,將借鑒國外防治經驗及作法,研制本土化網癮預測和診斷測評系統,研究未成年人網癮形成及發展機制,在未成年人出現網癮癥狀前進行有效的事前干預,以此減少網癮危害,降低診療成本。 (記者李俊杰)
?
?
相關鏈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