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俠的一篇博文《中國科學精英老齡化太嚴重》,再次提出了院士制度改革的話題。院士的平均年齡為何偏大?專家認為,院士的老齡化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院士老齡化有其必然性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俠最近發表的一篇博文《中國科學精英老齡化太嚴重》,再次提出了院士制度改革的話題。院士的平均年齡為何偏大?中國科學院學部和中國工程院的相關領導曾多次說明:院士是一種榮譽稱號,是對過去成績的褒獎。在采訪中,不少科技界人士表示,成果需要用時間來檢驗,因此被遴選為院士的時間也會相應延后。
以諾貝爾獎得主為例,他們獲獎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的成果。2010年,河南理工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院的吳旭和王法有,曾對截至2008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進行了統計分析: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54.3784歲,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57.0331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57.3194歲。而相關研究表明,諾貝爾獎得主取得研究成果的平均年齡在37歲左右。這意味著,從取得研究成果到獲得諾貝爾獎認可,需要10-20年時間。
熟悉院士增選情況的人士向透露,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幾十個人。以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為例,院士章程規定每次增選不得超過60個人。但實際上通常不能滿額,有一次甚至只選出了29人。院士是一種終身榮譽,“進來的少,老去的多,平均年齡偏大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院士增選只設置了年齡“上限”,沒有設置“下限”。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中規定:被推薦人年齡一般不超過65歲。在各學部正式候選人中,60歲以下的應不少于1/3。由于工程科技的特殊性,中國工程院被推薦人的年齡要求放寬至70歲。很明顯,兩院對于“超齡”被推薦人的推薦要嚴格很多。在近幾次的院士增選中,中國科學院當選院士的平均年齡都在50歲左右:2007年選出29名院士,平均年齡53.7歲,60歲以下的20人;2009年增選院士35名,平均年齡54.1歲,60歲以下的27名;2011年新當選51名院士,平均年齡是52.6歲,60歲以下的有43名。
讓院士回歸榮譽稱號
兩院的院士章程中,沒有任何與經濟或級別有關的規定。也就是說,即使被選為院士,也不應有任何特權。但現實是,被遴選為院士后,的確能更多地參與科技資源的分配,對決策有更大的影響力,甚至占有更多的科技資源——這就是院士稱號能帶來的最大“特權”和“利益”。
不少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認為:去除這種“特權”和“利益”,才是院士制度改革的關鍵——在科技項目的評審中,如何確保院士們決策的公平和公正?在競爭中,如何能做到對院士和對其他人一視同仁?三四十歲是科學發現的高峰,“院士”稱號可以是終身的,但在具體科研工作中院士們是不是該適時退出,把更多機會讓給年輕人?如何判斷兼職是否必要,是不是能確立一個公眾可以進行監督的標準?
院士自律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設。據悉,進行了近兩年的“改進完善院士制度”的研究已進入收尾階段。這項研究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保持院士稱號的學術性和榮譽性,不與物質利益掛鉤”。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曾表示:“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就是要明確定位,正視問題。”據介紹,這份研究將針對一些制度層面的問題及社會關注的院士群體的一些熱點問題,提出改進建議。
有專家提醒,在改革院士制度的同時,社會也要破除對院士的“迷信”。北京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說:“院士只是一種榮譽稱號,希望社會各界不要異化院士。”院士都有自己的學科領域,不是“萬事通”;即使是在各自領域內,院士們也不是永遠正確。用一顆平常心看待院士,也是保持院士稱號“榮譽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
閱讀此文的網友還看了:
院士解讀白酒塑化劑風波:不允許人為添加中科院院士戚正武:海口藥谷發展前景可觀“煙草院士”調查組成員身份遭質疑年齡爭論無法為院士“減負”院士朱英國:一部手機用多年 剩飯剩菜必打包央視30分鐘內白酒廣告多達16種 院士發微博痛批煙草院士進入工程院院士名單 調查結果未公布汪忠鎬院士:醫術在手醫德在心 醫療資源要傾向基層軍事經濟學院士官選改嚴格堅持標準敢于較真碰硬?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