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青年風云榜
15部門聯合發布 網癮防治方案出臺
你是否會因為擔心收不到電子郵件而無法入眠,是否會拿著手機不停地刷微博而顧不上吃飯,又是否常常會陷入網絡游戲的虛幻情境中而不能自拔?如果你恰好出現了上述狀況,那么你有可能被定義為一名“網絡癮君子”。
針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現象,近日,文化部、衛生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15個部門聯合發布《未成年人網絡游戲成癮綜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方案》將推動出臺本土化預測和診斷測評系統,完善網癮綜合防治制度規范。
隨著我國互聯網使用日益低齡化、便捷化,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應用日益普及,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直至成癮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并成為青少年違法犯罪的誘因之一。2007年,“網絡游戲防沉迷系統”正式投入使用,該系統利用技術手段對未成年人在線游戲時間予以限制,但結果收效甚微。某某因玩游戲連續幾天泡在網吧而猝死,某某因網癮發作離家出走甚至誤入歧途……類似這樣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他們都有可能是“網絡成癮癥”的受害者。
“網絡成癮癥”(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縮寫作IAD),最早由葛爾·柏格在1995年提出,指的是上網者由于長時間地沉浸在網絡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依賴,以至于達到了癡迷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具體癥狀為,患者對現實生活冷漠,對虛擬的網絡游戲、情愛、信息等沉溺和癡迷。更有甚者,會表現為在上網時身體顫抖,手指經常出現不由自主敲打鍵盤的動作。不過,在業界,伯格的這一理論,目前仍存在爭議。
其實,就大多數人而言,網絡成癮主要表現為上網時間過長。201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互聯網用戶每天的上網時間為19億個小時,比兩年前增加了60%。網絡成癮人群所占的比重也很大。2009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網民中網癮群體比例為14.1%,人數約為2404.2萬。而最近,澳門公布的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現況及成因研究報告顯示,澳門已染網癮的青少年約占總數的22.6%。
在網絡成癮診斷方面,早在2008年,國內就發布了首部《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網絡成癮被定義為一種精神行為障礙。但這一標準也引來不少爭議。標準中表述:網絡成癮的病程標準為平均每日連續使用網絡時間達到或超過6個小時,且符合癥狀標準已達到或超過3個月。很多網友以“一夜醒來成了精神病”自嘲。
在網絡成癮治療方面,國內大大小小的網癮戒除中心近年來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這些網癮戒除中心大多是采用強制性的打針吃藥、電擊電療、軍事訓練等方法達到“治愈”網癮的目的。拋開治療效果不論,這些機構往往魚龍混雜,有的甚至淪為牟利的工具。2009年,鑒于安全性問題,衛生部就曾叫停了“網癮電擊療法”。而在國外,治療網癮的手段也五花八門,美國流行照顧小動物,韓國最近則流行騎馬。
推薦理由:
從“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這句網絡語的躥紅,到國內網友自制影片《網癮戰爭》登陸夏威夷電影節,“網絡癮君子”這一群體開始慢慢被人所關注。在信息時代,我們的很多行為都有賴于網絡和計算機,這也在客觀上導致了網絡成癮這一現象的形成。其實,對于網絡成癮的診斷目前國內并沒有一個絕對、權威的評測標準,那些互聯網長期使用者大可不必為此緊張。站在家長角度,對于沉迷于網絡的孩子,應采取正確的引導措施,切忌采用強制甚至暴力手段治療網癮;站在廠商的角度,游戲開發商應該摒棄利益為先的觀念,開發適合青少年的“綠色游戲”。
?
閱讀此文的網友還看了:
網癮學生當眾下跪 老師后悔:只顧教育,忘了扶網癮戒除機構調查:以暴治“癮”?掏光父母血汗錢網癮戒除二次傷害? 14歲少年為了出逃竟吞筆芯16歲少年深陷網癮 不上網渾身就發抖德國網癮患者高達56萬 移民者屬于高危人群男生因網癮退學25歲重上大學 勸誡同學莫迷網游流行網游近7成不適合未成年 “網癮爸爸”擔憂從網癮少年到山西高考狀元(圖)北大教授做網癮課題遭質疑 學生稱強行上報名單農婦在網癮兒子面前上吊自殺廣安“考霸”考研 網癮少年曾三當高考狀元?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