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1: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精神文明又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二者是一種辯證關系。
闡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就好像鳥的一雙翅膀,折損一翼,鳥不得飛。一個國家,物質財富的充實,固然好,但如果國民的素質、信仰、思想、道德等精神文明的因素不夠充實,那么,這個國家的國民不過是一群生活在沙雕宮殿里的蟲子,隨時可以被消滅。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精神文明的建設往往更重要。救治靈魂比救治肉體更有價值。
思想2: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諧地發展,社會才能穩定、健康地發展進步。
闡釋:物質豐裕,民風淳厚,這便是理想的社會,自古及今,人們都在憧憬。陶淵明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桃花源,《鏡花緣》中描繪了一個君子國。在這些虛構的社會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和諧地發展著,因此,我們讀來甚為美好。人行世間,有三個層面,一是俗務,人際應酬之類即是;二是事業,人總得干事,干事當然要求干成事;三是審美。審美極為重要,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外,人生還需琴棋書畫詩酒花。哲學家阿諾德說過:“詩歌拯救世界。”許多人僅僅停留在第一層面,或第二層面,而沒有審美沒有精神的審美愉悅,心便難以充實和凈化。許多人感嘆人生苦短,其實,苦是因為人生不是審美人生,短是因為靈魂沒有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