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報考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考生在濟南舜耕會展中心參加繪畫類考試。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攝
◆ 藝考,要選拔什么樣的人才?
◆ 藝術素養,又是否能靠速成“習”得?
◆ 面對不少專業高達98%的淘汰率——
二月的北京乍暖還寒,卻絲毫擋不住藝考的熱度。畫夾、樂器、背包、拖箱……年味兒還沒散去,各大藝術院校里紛紛涌入的考生和家長便共同打響了一場“藝考攻堅戰”。
這一次,全國有接近百萬人懷揣各自夢想加入了浩蕩的“藝考大軍”,占所有高考生的10%左右。北京某藝術院校招生老師趙楠(化名)告訴記者,參加藝考的固然有不少從小喜愛藝術、并經歷過系統專業培訓的考生,可更多的是那些本身對藝術興趣不大,只是將其視作升學“捷徑”的“速成生”,“不少人在高二或者高三‘見試不妙’才倉促文轉藝、理轉藝,甚至學段快板就敢上場,但結果也往往可想而知。”
藝考,要選拔什么樣的人才?藝術素養,又是否能靠速成“習”得?在不斷增加的時間、金錢成本和身心的雙重付出背后,面對不少專業高達98%的淘汰率,它究竟是一條人人可及的“捷徑”,還是一段勞民傷財的“囧途”?
藝考,不易!
這個春節,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藝考,山西姑娘王茜和父母是在北京東四環的一個出租屋里度過的。而此前,她已經在附近的一個藝術培訓班里學習了三個多月。
王茜來自晉北一個不足十萬人的小縣城。寒假一開學,班里34個學生“呼啦”走了一半——“都是在外面奔波趕考的”。
這是一所被縣里人戲稱為“藝術家和運動員搖籃”的高中,每年二三十個考上大學的學生里,有一大半是藝術或體育特長生。“成績不好就學個藝術”也成為不少家長口口相傳的“升學法寶”,“不管怎么樣,文化課成績相對低一點,總還有些上大學的希望。”
幾經篩選,文化課成績一般的王茜將“看起來不大需要專業基礎的影視編導”選作了自己的“特長”,也從此踏上了“專業培訓——輾轉趕考”的“特長速成軌跡”。“為了提高命中率,我一共報了6所學校的13個專業,貼點邊兒的都先報著,多拿幾個校級合格證也覺得高考能多點籌碼。”
就為了吃到這顆所謂的“定心丸”,絕大多數的“速成”藝考生和王茜一樣選擇了參加培訓班,也為此付出了不菲的代價。記者從多家培訓機構的廣告中了解到,藝考生三個月的培訓費用至少要上萬元,而一些打著“零基礎入學,24小時入門”的“名師培訓班”收費更是高達幾百元甚至每小時上千元。再加上報名費、住宿費、路費等,每個藝考生考試季的花費得四五萬元。
可即便是投入不小,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不少“速成生”還是因為專業基礎不牢而“打了醬油”。“有的學生一張嘴就是一口的培訓班腔調,一味模仿卻喪失了表演的本真。還有的學生為了參加所謂的專業培訓,荒廢了本就不太好的文化知識學習,藝考、高考成績都不理想。”趙楠的話仿佛告訴我們,藝考這條“捷徑”,還真不那么好走。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