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日,海秀路彩虹天橋旁,附近的中小學生買小吃。南國都市報記者 汪承賢 攝
記者暗訪:
賣不完的肉串腌制后改日再賣
14日上午,記者以要買燒烤設備為由進行暗訪。9點多鐘,記者在海口市二十五小校園后的紅坎坡見到要轉讓燒烤設備的攤販老潘。老潘家門內的走廊上擺放了一臺冰柜和兩臺燒烤推車,冰柜對面的一張破舊桌子上,放了幾個盤子,上面裝有肉串和雞翅。“這兩盤肉賣剩的嗎?”記者指著桌子上的肉問老潘。老潘說:“是昨晚剩下的,剛從冰柜里拿出來,中午再烤一下就可以賣。”當記者問過夜的肉不會壞嗎?老潘介紹說,賣不完的肉腌制后,放冰柜里兩三天沒問題。
記者佯稱要搞燒烤生意,但不知道怎么做才掙錢。老潘介紹起了自己的“生意經”。老潘說,就在學生放學時才賣,每天賣兩三個小時,一天最多賣400多元,一般情況能掙200多元。如果在解放西路繁華路段擺,那掙得就更多了。像一塊雞翅,成本就3元錢,可以賣6元。這些牛肉串賣給學生是1.5元,但晚上夜宵可賣上2元錢。
“這種小生意想賺錢關鍵是控制成本。”老潘說,他們的肉、油和調料都是從菜市場和水產碼頭進貨的。例如牛肉串,如果到菜市場上買35元/斤的牛肉來加工,肯定是虧的。他們一般買“牛筋肉”來代替牛肉,那樣口感也不錯。而像豬肉串,一般買12元/斤的豬肉。“有的商販也用豬肉"扮"牛肉賣的。”老潘透露說,要想掙的多,可以買一盒“牛肉膏”(食品添加劑),把豬肉變成牛肉出售,那樣好吃,成本也不高。
記者在老潘昏暗的廚房發現,桌子上擺滿各種調料和工具,穿肉用的竹簽直接曝露在桌子上。腌肉用的工具上面還附著不少污洉。桌子底下放著一個白桶,沒有任何標簽,擰開蓋子一看是暗紅的。老潘的兒子走過來說:“這是番茄醬,是從水產市場批發的。那桶油也是,批發價只要3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