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們和五一小學的孩子們在一起(圖片由志愿者提供)
??? ?一元錢能做什么?對于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的200多名青年志愿者來說,每人每月省下一元錢,可以使4個孩子安心上學。他們把這一行動稱為“一元基金”,10年來,一屆又一屆的新生入學,一屆又一屆的老生畢業(yè),這支“愛心接力棒”卻一直被大家堅持傳遞下來。
????“一元基金”項目堅持了10年
????每個周末,在海口市桂林洋五一小學讀書的阿瑞、阿蕊兄妹倆都會守在家門口翹首以盼,他們在守候一個約會。
????3月23日下午3:00,孩子們?nèi)杠S著迎接那些熟悉的大哥哥、大姐姐,向他們匯報最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在他們的輔導下做作業(yè)。臨走時,大哥哥、大姐姐們留下了牛奶、文具,還給阿瑞、阿蕊留了100多塊錢當這個月的生活費。
????在同一所學校中,還有阿芳、阿闖得到了同樣的禮物。
????孩子們口中的大哥哥、大姐姐全都是海南師范大學的青年志愿者。他們分別來自2012級中文1班、中文5班、對外漢語班和新聞班。每個周末,他們都會從桂林洋校區(qū)出發(fā),到五一小學與孩子們聯(lián)歡;每個月底,他們都會如約來給受助的4個貧困孩子送一筆生活費。他們把這一項目稱為“一元基金”:每月每人省下一元錢,資助貧困學生健康成長。
????海師文學院2010級的眭惠千同學現(xiàn)為該項目的負責人,她說,“一元基金”項目是從2003年開始啟動的,那時資助的是海口市靈山鎮(zhèn)的美莊小學的幾名貧困生,直至其初中畢業(yè)。2008年海師文學院遷入桂林洋校區(qū)后,發(fā)現(xiàn)五一小學中有一些農(nóng)民工子女因家庭貧困求學艱難,志愿者們確定該校4個孩子為幫扶對象。
????“‘一元基金’項目的執(zhí)行者是文學院的新生,每一屆的新生入學時,都會自覺接下愛心接力棒,在生活上和學習上,對受助者進行幫扶。”眭惠千說,升入大二后,便不再有承擔“一元基金”項目的責任,可是,志愿者們已經(jīng)對孩子們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情,每逢周末,依然會抽時間去看望他們。于是,在孩子們眼中,大哥哥、大姐姐的數(shù)量便越來越多。
????受助孩子們性格變開朗,學習也進步了
????其中一名受助者阿芳現(xiàn)在上六年級,她和父母來自云南山區(qū)。她家有7口人,擠在一間狹小的平房中,睡覺、做飯都在這一間屋里。她的爸爸媽媽白天在外面打短工,晚上才回家。“我們在五一小學的教室里第一次見到她時,她一直低著頭,顯得很拘謹,不和我們說一句話。”眭惠千說,而今,只要看到志愿者們過來,她會拉著大家的手,興奮地跟大家講學校里的趣事,拿著作業(yè)本主動來請教問題。
????阿芳的媽媽樂呵呵地說,這孩子以前膽子特別小,看見有人來就躲開,現(xiàn)在越來越開朗了,當上了班長,還拿了好幾次“三好學生”獎狀。據(jù)小芳的班主任曾老師介紹,和海師的大學生們相處久了,阿芳的變化的確很大。這孩子很有責任心,班上的同學都很喜歡跟她玩,學習成績也進步了。
????阿瑞、阿蕊兄妹倆的境遇令人心酸。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媽媽離家出走了,爸爸常年不回家,兄妹倆和80多歲的老奶奶相依為命。在志愿者們的幫助下,他們的生活有所改善。老奶奶不懂講普通話,可是,每當志愿者們離開時,她會拉著大家的手,顯得依依不舍,有時候還會流下眼淚。
????另一名受助者阿闖剛上三年級,就成了家里的“小管家”。他的父母在外打零工,回家時總顯得很累。每天放學后,阿闖要一路奔跑回家給妹妹和爸爸媽媽做飯。“這個孩子懂事得令人心疼,以前他的成績不是太好,我們在給他送生活費的同時,經(jīng)常利用周末時間給他補習功課。”據(jù)志愿者們介紹,阿闖最喜歡踢足球,為了滿足他想看一場球賽的愿望,志愿者曾將他帶進海師大校園,安排他與校足球協(xié)會的隊員一塊踢球。
?
?
相關(guān)鏈接:
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2013年共招運動員105人
海南師范大學招40名特崗教師在職讀教育碩士
"清華保安哥"考上山東師范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