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
干喜歡的職業
■ 何樹波 內蒙古呼和浩特 公務員
經過風風雨雨的洗禮,我們的祖國已經今非昔比,國力的強大使青年人不但在各方面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還享有前輩無法比擬的話語權和自我展示機會。可是現在許多青年人越來越關注個人利益,越來越沒有了方向,理想、信念似乎成了遙不可及的東西。
有人說,這是一個習慣性利己、奢談理想與激情的時代。是不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談就業、住房和婚戀更現實一些,而談理想、信念則虛偽或幼稚可笑呢?我的回答,當然不是,一個時代不能沒有向上的精氣神,或許每個人都可以捫心自問,我,還可以為國家、為這個時代做點兒什么?
源自一份對邊疆國門的憧憬,2009年,我通過國家考試,成為公務員,一個地道的山東人來到了祖國最北部邊陲的內蒙古少數民族地區。談及工作環境,這里并不令人向往。甘其毛都口岸地處“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戈壁荒灘,全年的多數時間在刮風沙,居民加商人不過幾千人。我和同事既需要克服寂寞與荒涼,還要克服惡劣的生存環境給身體帶來的無情戕害:冷風使皮膚變得粗糙黝黑,缺乏蔬菜會大把掉頭發,含氟量過高的地下水讓很多人患上了嚴重的胃病,大量進口的礦物質帶來的除了可吸入粉塵,還有嚴重的輻射。
然而,惡劣的自然氣候、艱苦的工作環境、枯燥的業余生活既考驗著每個邊關人的意志,也考驗著我們的親人。荒漠、風沙、干旱、寂寞讓意志薄弱者離開了,但仍有意志堅定者選擇堅決留下,我就是其中一員。
妻子是同鄉,畢業后回山東工作,有一份待遇優厚的工作,2012年她毅然放棄了那里的一切,來到內蒙古烏拉特中旗與我團聚,結束了近3年的分居生活。上個月,我們的寶寶出生了,我在邊關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份做父親的責任。(黃自宏采寫記者賀勇整理)
愛更需要投入
■ 黃尚尚 上海海關關員
24歲的我,大學畢業兩年。近日同學聚會,相談之中不免談到畢業后的感想。不免有人訴苦:工作丟了,女友分了,眾人頗有共鳴。安慰之余不免思考,為何我輩剛剛進入社會就遭此磨難?想來想去,也真是有趣,這“丟了”、“分了”卻都還怪不得別人。
我現在的職業是公務員,穩定而富有挑戰性。選擇這一份事業或許是因為偶然,然而卻不能再以偶然的心態來對待。入職后,每天以最佳的狀態充滿激情開始工作,盡心盡力地完成每一項任務。很多同齡人都覺得工作與自己所設想的相差太遠,收入太低與付出不對等,太忙太累,缺少自己支配的時間,展現不了自己的能力,還說看不到未來。于是要放棄,或是逐漸懈怠。我想就我個人經歷而言,目標再重要不過,選擇了一份自覺值得奉獻的事業,就當全力以赴。一個人的能力與價值,只能在點滴日常的積累下才會綻放光彩。也許,學會投入,正是我輩最需要學會的。
與人相處亦是如此。有時候會覺得與別人相處時,不知道該如何把握,總想得與失。其實,真心坦誠相待必得回報。男女朋友談戀愛,女孩說,你愛我不夠多。可是女孩,相愛怎能以誰多誰少來計較?既然選擇了,就要一心一意地投入。我想與人相處時,不應是別人給予我多少,我找個天平稱稱重再等量返還。人的真情,豈是一桿秤能夠衡量?無論親人、愛人、友人,愛,更需要投入。
收入
薪水并不重要
■ 余 曼 香港九龍倉集團職員
我是美國圣何塞州立大學MBA畢業,前幾個月才回國。我目前最為關注的問題是就業以及自己未來幾年的職業發展。
當年出國留學是為了實現自我增值,以期回國之后能夠找到更好的工作,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幸福。但是,真正回國后才發現自己的心理預期與現實是有一定落差的。
在前段時間找工作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了在同等學歷下,有海外學習背景的人并不比國內學生吃香。由于對于國內行情并不熟悉,加上缺乏國內社會關系資源,我常常覺得自己正陷入“孤軍奮戰”的困境。如何把握好情緒去適應國內的就業環境,是我當時面臨的最大挑戰。
幾次碰壁之后,我開始冷靜分析比較自己與他人的優劣勢,思考如何在求職中體現自身長處。我選擇香港九龍倉集團旗下的物業公司應聘,是分析自身優劣后的結果,讓我在幾次失敗后終于找到了比較滿意的工作。
相較于找工作,未來的職業發展對我更為重要。其實工資的多少,我并不太看重,能夠有上升空間、發揮自我所長才是我最在意的。在工作經驗方面我有所欠缺,從目前的初級工作做起,能夠讓我在短時間內接觸到繁復的日常運營,這對于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很重要。(蔡茜茹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