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高校招生緊張有序進行之時,網上一份《百所中國虛假大學警示榜》引發關注。據調查,上榜的“山寨大學”雖有官方網站,但招生電話與辦學地址大都偽造,名稱也經常以假亂真。此類學校往往屬于職業培訓機構或者公司,通過中介等渠道招生,難以追責。
從“野雞大學”到“中國假大學”,“教育李鬼”、“山寨大學”不斷易容改貌,讓人不禁替學子們捏一把汗。如果“李逵們”有力行其道,“李鬼們”還會那么猖獗嗎?
所謂有需求就有市場。“李鬼”盯上的是家長的要求:咋地都要上大學;瞄準的是學生的心態:有文憑即可,學什么再說。社會上對文憑病態般的崇拜,自然讓文憑成為斂財工具。
這不能怪學生,“學什么無所謂”在整個高等教育圈里普遍存在,“專業不喜歡”、“大學吃喝玩”、“就業靠爹娘”成了“順理成章”的求學路徑。許多地方的高等教育就像是“空心湯圓”,外衣美麗,但大學四年的收獲也就剩下畢業時的那張紙。
也不能怪家長,畢竟在社會上,這張紙太重要了。歸根結底,我們對人才的評價,始終走不出文憑高于能力的思維定勢。西方人“輟學創業”這類故事在中國幾乎是天方夜譚,但更要命的是,太多按照我們這一評價體系拿到正規文憑的畢業生們又難以立足于社會。
說到底,要消解社會的“文憑情節”,打擊“李鬼”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讓“李逵們”都站出來。試想,如果學生在求學期間都能有切實的收獲,提高自身能力,文憑又豈會是大學的全部?反之,空有文憑的學校即使上了也是浪費寶貴光陰。這樣一來,恐怕不單是“李鬼”,就連一些不按教育規律辦學的正規高校都要自危。
但眼下,最要緊的是想方設法讓更多學校做好“李逵”,辦出特色,提高質量,腳踏實地,積累口碑,以學生為重。雖然相比論文排行、學科評比,這些難以考核,但必須作為衡量高校發展的軟指標。不然,“李鬼”橫行,“李逵”必然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