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生經過海口市某“學區房”樓盤的戶外廣告牌。記者 李英挺 攝
“你孩子上哪所學校了?”又是一年入學季,這是許多“幼升小”或“小升初”家長們見面的第一句話。“這是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起跑線’”。為了讓孩子們上“好學校”,家長們有的為申請公辦學位而東奔西跑,有的則為跨片區擇校而絞盡腦汁……
劃片招生,是落實教育公平政策,減少擇校動力,減輕家長負擔的必然選擇。今年,海口計劃招收小學一年級新生和初一新生共計5.7萬余人。然而,在家長公認的優質中小學校中,公辦學校可提供學位約5000個,也就是說,約九成學生與優質公辦義務教育資源無緣。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讓多數家長不得不頂著強大的經濟壓力為孩子選擇優質民辦學校,否則“讓孩子上好學校”的期待就將落空。
記者采訪過程中,一些家長在感嘆“孩子上學不容易”的時候,也對海口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和分布不均提出了質疑。
現象1??想進一所好學校真難??鏡頭 ①??為學位提前3年準備
7月18日上午,陽光溫和地照在海口市瓊山區第六小學,假期校園的寧靜被前來報名的學生家長打亂。招生接待服務窗口處,工作人員正耐心認真地核對著登記信息,因材料不全而被拒絕的家長則顯得有些焦急。
“這原是一所村辦學校———金花村小學,2008年升級為區直屬小學。雖然近年來政府不斷加大投入,校容校舍有了較大改善,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學校整體環境設備、師資力量等,仍與市直屬優質學校有很大差距,今年的報名情況不太樂觀。”瓊山六小校長鄭宏禧憂心忡忡地說,今年瓊山六小的招生計劃為180人,但截至7月15日網上報名系統關閉,報名的學生僅50余人。
鄭宏禧分析,網上報名者寥寥無幾,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片區內的學生家長主動放棄申請,選擇“擇校”;二是根據海口市教育局統一發布的招生工作方案,新生申請公辦學位需具備一定的條件,報名時需提供的戶口簿、居住證明、出生證等相關證件,一般都需要提前準備,因此,“準備不夠充分的家長耽誤了網上登記的時間”。
“例如房屋租賃合同需滿兩年這一項,估計很多人都不符合條件。”已成功進行網上登記的吳先生說,他早在3年前就開始為孩子上學的事情奔波。
吳先生和妻子都是廣東人,3年前來海口打工,至今未落戶。不過,剛到海口時,吳先生就曾四處打聽公辦學校的情況,當得知海口實施免試劃片入學的相關政策后,他第一時間辦理了暫住登記、租房合同等手續,并將3歲兒子接到海口上幼兒園,準備將來在海口讀小學,只是當時他并不確定兒子將被劃分到哪所學校。
吳先生的住處離瓊山二小、三小、六小都不算遠,他心中較理想的結果是進瓊山三小,但最后被劃分到了瓊山六小。雖然對學校不是十分滿意,但為避免耽誤兒子上公辦學校,他還是第一時間為兒子進行了網上登記。如今看到很多家長在報名關頭因材料不全而將被分流到民辦學校時,他慶幸自己提前做了準備。
鏡頭 ②??為擇校 連續奔波數月
家住海口市龍昆南路現代花園小區的陳先生就不像吳先生那樣順利了。陳先生說,他居住的片區內沒有一所讓其較為滿意的公辦學校。為給今年小學畢業的兒子爭取到優質初中的學位,他可謂是煞費苦心。最開始,他打聽到海南華僑中學招收藝術特長生的政策,幫兒子報名參加了選拔考試,但考試未通過。隨后,他又讓兒子參加了湖南師大附中海口中學的自主招生考試。連續數月,為兒子上學的事情,陳先生坦言“沒少操心”。
談起“幫兒子擇校”的經歷,陳先生感慨頗多。陳先生說,在他的親朋好友中,大家都有一個普遍的印象就是“海口的優質教育資源實在太少了”。
“比較公認的好學校也就那么幾所,優質學位資源十分有限,想進好學校太難了,要么提前買下‘學區房’,要么托人找關系,要么交高昂費用進民辦學校……”陳先生說。
原因???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緊張???優質公辦和民辦學校學位總數占比不足20%
作為省會城市,海口聚集著省內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方面也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今年4月,海口市龍華區首批通過省級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評估達標驗收,區域整體教育教學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就海口整體狀況而言,不少接受采訪的家長認為,優質公辦教育資源十分稀缺。
1988年,海南建省之初,海口優質公辦學校寥寥無幾。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訓院副院長金伯康是1994年從外省來海口工作的。在他的印象中,當時本地家長包括許多教育界人士,對教育都不夠重視,“當時社會比較公認的優質學校有海口市第九小學、海口市二十五小、海口市第一中學、海南華僑中學等,但其整體教學質量和水平與其他教育發達城市相比,如北京、上海等,仍有很大的差距”。
之后,海口市級財政支出不斷向教育領域傾斜,海口市英才小學、海甸二十五小、濱海九小、濱海九小西海岸校區等相繼建立。2005年,海口市委、市政府還出臺了《海口市優質學校建設方案》,明確提出將新建、改建、擴建20所優質中小學校。
遺憾的是,隨著城市的發展、外來人口的涌入,優質教育資源的增速,遠遠滿足不了人們日益增長的“上好學校”的需求。
有細心的家長統計過,按照海口市教育局今年公布的中小學新生招生計劃,全市今年義務教育階段各中小學可提供學位5.7萬余個,其中,家長們公認的優質公辦學校,如濱海九小、濱海九小西海岸校區、海府二十五小、海甸二十五小、英才小學、龍華小學等,可提供優質學位5000余個;優質民辦學校,如湖師大附中海口中學、寰島實驗小學、景山學校、國科園實驗學校等,可提供的優質學位也是5000余個,優質學位總數占比不足20%。
“上好學校”的需求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緊張的矛盾日益突出,也為地方教育發展和管理帶來了難題。
“以瓊山府城片區為例,這里撤鎮設街道辦之前原只是一個鎮的轄區,總人口卻有20多萬,公辦學校再怎么擴張,也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更何況,城區用地越來越緊張,教育用地得不到保障,想迅速增加公辦教育資源談何容易?”7月19日上午,在海口市瓊山區教育局辦公室,副局長蔡章富看著一張教育資源分布圖,沉思良久。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是教育管理者面臨的難題,更是家長們的心頭之痛。
現象2???片區內找不到滿意學校??鏡頭 ①??買房才發現 上學是問題
“海口優質中小學學位資源的增長速度,嚴重滯后于同時期的海口城市發展腳步。”1980年代來到海南工作的陳先生深有體會,即使是現在公認的優質小學海口市濱海第九小學、海甸二十五小,都是近幾年才建起來的。
以瓊山府城片區為例,自2002年瓊山撤市設區至今,10多年間經濟突飛猛進:南渡江沿線陸續建成了綠色佳園、江畔人家、濱江帝景等大型社區;傳統商業街中山路向南貫通,連接椰海大道,中山南路兩側的鵬盛家園、福祥家園小區,如今都有相當規模的入住人群;高登街實現西接龍昆南路、東連濱江東路,商業價值倍增……
與城市迅猛發展不相襯的是,“優質中小學資源少得可憐。”即將入住鳳翔東路江畔人家小區的劉先生甚是苦惱,買房子的時候,感覺這個片區房價相對便宜一些,但現在才發現這個片區找不到一個令他滿意的小學。
鏡頭 ②??只有兩學校 可供家長選
海口市在西海岸的開發建設中,先后配套了海南華僑中學初中部、濱海九小西海岸校區。而在其他片區的開發建設中,鮮有優質教育資源的跟進。
比如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浪潮中,金盤工業開發區應運而生。為了推動開發區的發展,海南日報報業集團、中國聯通海南公司、海口市中醫院陸續跟進,落戶于此,開發區也日漸熱絡。但是在金盤,優質的公辦中小學資源配套步履緩慢。
一到入學季節,家長很是糾結:方圓數公里的范圍內,公辦中小學只有金盤實驗學校、城西中學可供選擇,“這兩所學校近兩年辦學條件改善了不少,以前家長看了學校后都直搖頭”。
原因??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市直屬優質公辦學校主要分布在西海岸及海甸島
在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劃片招生方案也遭到了部分家長的質疑。其中,最大的質疑聲就是:優質公辦教育資源明顯分布不均,劃片招生造成區域之間的不公平。
目前,海口市直屬的幾所優質公辦學校主要分布在西海岸片區及海甸島區域,如濱海九小、濱海九小西海岸校區、海甸二十五小。
區直屬的優質公辦學校如海口市解放西第九小學、龍華小學、十一小、農墾一小、英才小學、龍峰小學等,主要分布在龍華和美蘭兩個區。
而瓊山和秀英兩個區部分城鄉結合部區域,幾乎沒有一所令家長普遍滿意的公辦優質教育資源。
“中小學義務教育不均衡現象,并非海口獨有。”業內人士認為,海口的主要問題是優質中小學資源稀缺,區域分布不均衡,“因此,對部分片區的家長和孩子來說,劃片入學有失公平”。
家住金盤片區丁香花園小區的高先生對此就頗有怨言。“劃片入學的初衷是維護教育公平,為孩子們提供均等接受優質義務教育的機會,但在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情況下,教育公平如何實現?”高先生說。
在海口國貿上班的宋先生向記者講述了他的“遭遇”。兩年前,他為解決孩子上學的問題,打算在海中附近買一套“學區房”。經四處尋訪打聽,最終看中一套100多平米的3居室,可一問,開價竟然150多萬元。“這樣高價的學區房,一般工薪階層實在買不起。”宋先生無奈地說。
事實上,部分家長的“擇校”行為也給教育管理者帶來了難題。
“去年開始,海口嚴格執行‘陽光招生’工作方案,明文禁止違規擇校,但通過各種關系遞交擇校申請的情況還是不少。”海口市教育局負責招生的一名工作人員坦言,每年招生階段,負責招生的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都“倍感壓力”。
此外,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由于優質公辦教育資源稀缺,幫助家長獲取優質學位指標的“黃牛黨”很吃香。
?
?
相關鏈接:
教育部表示:國家尚未考慮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教育部表示教育券不具備推廣條件 尚未考慮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海口龍華區通過省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評估
海南農村義務教育 學生營養膳食補助年人均600元
2013年海南省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將就近入學
海南義務教育學校自查“減負”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