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8月7日消息 火紅七月,是成功的季節,是收獲的日子,也是喜慶的時刻。隨著2013年全省中考放榜,海口十中“三年磨一劍”,再次書寫了中考輝煌:760分以上尖子生人數和750分以上高分段比例均位居全市初級中學(公辦學校,下同)之首;700分以上223人,占報考人數的28.77%,位列全市第三;總優秀率達到39.35%,總合格率達86.06%,近十年來首次進入全市前三;中考7個學科的達A率全部進入全市前四名,其中,政治學科的達A率為44.3%,穩居全市第一寶座,創該校歷年最好中考成績。
是什么樣的原因讓海口十中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又是什么樣的動力,讓海口十中在近年全省中考中屢創佳績?讓我們跟隨鏡頭走進十中,看看十中人是如何締造出椰城優質教育品牌。
質量立校
低進高出續輝煌
盤點十中今年中考,亮點紛呈,星光熠熠。760分以上尖子生11人(全市共59人),高居海口市各公辦學校之首;750分以上高分段考生27人,占全校報考人數3.48%,所占比例也位列全市中學第一;全市中考總分前30名的考生中十中學生占據5席,名列全市第三;7個學科的達A率有1個學科高居全市第一,3個學科列全市第三,3個學科居全市第四。這一組組亮麗的數據,竟然是在三年前優秀生源不足20%的劣勢下創造的,更加彰顯十中人“低進高出”、質量立校的含金量。
“低進高出”是十中一個顯著的辦學特色。2013屆學生是劃片入學,入學時小考3A率不足20%,但三年后的中考,總分達優秀的有305人,占總報考人數的39.35%,比三年前翻了一番。許多資質一般的學生,經過十中人的精心培育,發展成為才學出眾的學子、學科競賽的尖子、學有所長的特長生。
針對三年前入校生源整體基礎薄弱的現狀,十中人一方面注重班風、學風的建設,培養學生形成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人人樹立起“今天我以十中學生為榮,明天十中以我為驕傲”的必勝自信心;另一方面,學校提出了“三年打中考翻身仗,學科總優秀率、總合格率必須全部進入全市公辦學校前四名”的中考目標。校領導親自帶領中層干部,將中考目標細化到學科、班級和學生個人,使每一個學科、每一名任課教師、每一位班主任、每一名學生都清楚自己的中考目標,并立下各自的“軍令狀”,努力拼搏。
正是這種“上下一心,其利斷金”的勇氣和魄力,讓十中師生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學習方法和科學備考策略上你追我趕,不甘人后。鼓勵打氣會、百日沖刺會、中考倒計時牌、開展“百名優秀畢業生”評選活動等一項項欣賞鼓勵,激發學生潛能的創新舉措,讓十中師生在競爭中看到希望,在競爭中縮小差距,在競爭中勇爭第一。每一個班級、每一個學科組都充分體現出團結協作的精神,老師們敬業樂業、嚴謹細致,學生們刻苦學習、努力拼搏,不同層次不同基礎的學生得到了分層教育,做到有的放矢,針對性強,最終書寫出十中人的中考輝煌。學校也先后獲得“海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優秀學校”“海南省實驗教學優秀學校”“海口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管理強校
創新教研育名師
在十中師資隊伍中有一句格言:“十中教師不做教書匠,要做名師”。向管理要質量,向師資要質量,向課堂要質量,這就是十中人創新教學教研,大力培育名師的強校之道。
一名好的校長,帶領一群好的教師,就能辦出一所好的品牌學校。十中人深諳教師是強校之本,立校之源。現任校長邢福楷以服務教師、獻身教育為宗旨,在教學和管理崗位上始終做好先鋒表率作用,他既是“海口市十佳校長”,又是海南省首批教育科研學術帶頭人。在他的帶領下,十中領導層一直把建設一支高素質、富有“魅力+個性”的優秀師資團隊作為學校的戰略重點,通過實施“青藍工程”、“崗位能手工程”和“名師工程”,構筑起多層面、風景獨特的“人才高地”。
據不完全統計,海口十中每年都有百余人次教師在國家級、省市級的各類教育教學競賽中獲獎。其中,蒙光偉老師獲第七屆“全國百名初中班主任之星”,是海口市“十佳班主任”和“海口市助人為樂道德模范”;何新、鄭瓊英等11名教師入選省級骨干教師候選人(全市初級中學中人數最多),改變了該校以往沒有省級骨干教師的局面;施瓊英、張春笑老師獲省級教學能手稱號;符瑜、蔡莉、張娟老師獲市級教學能手稱號;吳銳、李昌利等5名教師被評為市級教壇新秀。截至目前,學校有教師182人,其中高級教師35人,中級教師84人,海南省教育科研學術帶頭人1人,省市級骨干教師及候選人48人,省市教學能手和教壇新秀10人,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團結協作、富有創新精神和發展潛力的高素質的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隊伍正在十中形成。同時由十中提出的“問題式六環節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已被立項為“十二五”省級規劃課題,并取得階段性成果;信息組、語文組、德育處申報的國家級課題也在緊鑼密鼓開展中,學校被評為“海口市十一五教科研先進單位”和“海口市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先進單位”,實現了學校“鑄名師,強十中”的師資培養目標。
正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一流的師資讓十中近年來呈現出兩個喜人趨勢:一是2007年以來中考的優秀率、合格率等指標在全市名列前茅。2007年中考陳煜同學摘取全省中考狀元桂冠;2011年滿分72人,一躍成為海口市滿分人數第四名的好成績,而2013年優秀率等指標一躍進入海口市前三的行列。二是2008年以來學生在全國初中數、理、化競賽、英語能力大賽、信息技術大賽上屢創佳績,學科競賽也成為了十中一張亮麗的名片,形成了省內影響廣泛的“十中現象”。在剛剛結束的2013年全國初中英語、數學、物理、化學競賽中,十中學生取得了傲人成績:獲獎總人數和各科一等獎總人數均高居海口市公立初級學校第一,進入全省初級中學前三。其中獲英語一等獎12人,數學一等獎5人,物理一等獎11人,化學一等獎3人。很多從十中畢業的優秀學子,在高中階段再接再厲,憑借全國高中競賽獲獎的優異表現被直接保送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頂尖高等學府,如2008屆的周釗平被北大提前錄取,2009屆的薛芃被清華保送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德育興校
全面發展培英才
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根,以教師自主發展為本;立志高遠,不斷超越自我,把學校辦成海口市乃至海南省的優質初級中學,這是海口十中“以人為本,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為了踐行這一理念,實現“學生成材,教師成功,學校發展,社會滿意”的辦學目標,十中人大舉“德育興校”之旗,將德育思想寓于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當中,大力培養德、智、體、美、健全面發展的英才。
十中人始終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積極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強化“以年級為主,班級為重點,班主任為專責”的德育管理格局,完善“全員德育工作者”制度,不斷創新德育工作思路,構建學校、社會、家庭的三級教育網絡。以養成教育、感恩教育、責任教育為主線,以班級文化建設和辦公室文化建設為切入點,加強班風校風教風學風建設,構建和諧文明的“窗口”校園。做到了常規教育制度化,主題活動系列化,教育手段規范化;做到了學校無刑事案件,無重大安全事故。
十中人深諳文雅和諧、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環境育人的重要性。學校一方面通過校園報欄、學校網站、校園廣播、班級板報、樓道壁廊、班隊會、國旗下講話等多種方式和載體展示學校文化精神,讓學生處于一個充滿文化氛圍的環境中自覺接受教育和成長發展。另一方面以“知識創新”為龍頭,開展一系列主題化、特色化的校園文化活動。如藝術節、讀書節、校運會、籃球賽、歌手賽、手抄報展示、師生書畫展、“校園之星”評選、班級文化建設評比等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組織、策劃活動的才能,又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多元的展示舞臺,并享受從中帶來的快樂與成就感,激發了廣大師生愛校、愛班的自豪感和熱愛學習、奮發成才的熱情和動力,推動了學校辦學品位的提升。
如今的十中,校風正、教風嚴、學風濃,倍受社會各界和家長、學生的贊譽,學校也獲得了“海南省優秀青年志愿者服務集體”“海口市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海口市美蘭區禁毒教育示范單位”等榮譽稱號,被評為“社會公認滿意學校”和“海南省人才建設成果顯著單位”,成為了海口市、海南省優質基礎教育的“金字招牌”。
光陰荏苒,春華秋實。一代又一代的十中人在教育這片沃土中盛開出“最美的花”。十中的發展,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優質才是硬道理。用踏實譜寫教育篇章,用智慧續寫輝煌的十中人,將繼續弘揚忠于職守的敬業精神、風雨同舟的協作精神、爭創一流的進取精神,不斷追求卓越,努力把十中建設成為文化豐富、品味高雅、人民滿意的優質品牌示范校。
?
?
相關鏈接:
“黑戶”16載無法參加中考?少女自殺后才落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