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9月1日消息(記者陳小萍)從高考錄取開始,資助貧困大學生就成為了整個社會關注熱點,一場場感動、感懷、感恩的資助紛紛上演。然而,在奉獻愛心的時候,我們卻或多或少忽視了一些受助學生的心理,如讓受助學生公開亮相、讓受助學生當眾講述貧困狀況等。對此,心理專家呼吁,資助者應更細致更具體地開展工作,把愛送入貧困學子心里。
捐資助學,各界慷慨解囊
連日來,記者在多起貧困大學生捐助活動中了解到,自助者包括機關單位、企業家、志愿者、愛心人士等等,他們身份、地位有別,但在捐資助學方面,均不愿成為旁觀者,紛紛通過各種方式幫助貧困大學生,正是這些努力,許多貧困學生最終得以跨入大學校門。
“對需要幫助的孩子多一份關愛,為他們點燃希望、點亮前程,我們會把捐資助學活動一如既往地辦下去”、“愛心助學是面旗幟,我們能做的是把火光燃得亮一些”……記者在采訪中,經常能聽到上述的愛心宣言。
一道門檻,擋住貧困高職生
據了解,品學兼優漸漸成為申請資助的一道門檻,對考取三本、高職的貧困生,扶助比較薄弱。
“考上一本、二本的孩子獲資助,是我們公司定的標準。”捐資助學活動已開展十年的海南一家本土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公司資助的貧困學子都是考上二本以上的學生,因為他們品學兼優,家窮、學習好證明他們有志氣。8月以來,我省資助貧困大學生活動中,門檻多為考取一、二本的貧困學子。
面露尷尬,受助學生壓力大
面對捐助,貧困學生是怎么想的呢?“感謝好心人,捐助讓我有了上大學的機會,今后的學習中,我一定會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刻苦學習。”8月底,在市總工會發放金秋助學金儀式上,被中國地質大學錄取的王同學接過助學金后表示。
不過,采訪中也有一些被安排到捐助現場的貧困生代表并沒有想象中興奮,面對采訪,他們面露尷尬試圖回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學生稱,雖然捐助者是一片好心,但自己心理壓力仍很大,“家窮又不是光彩的事情,現在仿佛所有人都知道了。”
公正對待,愛送入他們心里
針對專科貧困學子資助少等問題,海經院副教授劉洪認為,助學活動要突出公正性,助學活動資助對象,應以受助者困難程度的大小劃分,而不應以受助者是否考上了一本或二本劃分。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程毅君表示,一些貧困學子物質上得到了資助的同時,精神上也遭受了挫折,“希望公眾盡可能隱去受助生姓名、照片等內容,讓貧困學子收獲資助和尊重,把愛送入他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