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前,杭州市的一位小學老師給學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家庭作業,在“搜集中秋小故事、中秋見聞、給遠方的親人寫信”三項中選一項完成。該老師解釋說,現在不少小學生對中秋節的認識只局限在“吃月餅”上,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們重拾傳統風俗。
其實,與小學生把吃月餅當成中秋節的唯一選項相比,大人們的中秋節“多選題”也與中秋團圓的主題漸行漸遠。
近年來,一到中秋節,往父母身邊跑的人少了,往領導家里跑的人多了。本該是與家人團聚的中秋佳節,不少人卻將心思放在如何給領導送禮上。今年中秋,有媒體曝出不少人的過節心態是“送也愁,不送也愁”。送吧,明顯是頂風作案,不送吧,怕被領導記上黑名單。這些人內心糾結時,可曾想到家中父母期盼的眼神?
節日里,與親戚見面的人少了,@朋友的人多了。現在,不少年輕人認不清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卻記得在中秋節給只見過幾次面的“朋友”發個短信,或者在微博上@一下。他們明白“七大姑八大姨”幾年不見依然“打斷骨頭連著筋”,而“朋友”不聯系,關系網就斷了。因而,中秋節便成了不少人盤點人脈資源的好時機,發個短信、@一下,不在乎所寫內容,只為告訴你,“朋友,我還記得你,你可別忘了我”。
中秋節賞月的人少了,盯著電視看“秋晚”的人多了。沒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寂寥,沒有“千里共嬋娟”的懷念,在本該與自然親近的中秋節,許多人卻選擇躲在水泥房子里,看著年年類似、臺臺相仿的電視晚會。
現在唯一能夠承載中秋元素的恐怕只剩下月餅了,不少人也就有了“吃個月餅才算過節”的想法。民俗專家感嘆,中秋節淪為“月餅節”說明了傳統節日日漸勢微。
其實,中秋節的“溫馨選項”還有很多。同家人一起做做月餅、和父母一塊賞賞月,給孩子買個泥塑兔爺,放個天燈,舞個火龍等等。平時生活壓力大的人們,不妨拿出3天,徹底放松,重拾家庭溫情,重溫傳統習俗。
?
?
?
相關鏈接:
杭州:5男女中秋節劃船賞月不慎落水 3人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