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陳列的“美齡號”車廂銹跡斑斑。本報記者杜穎攝 缺資金缺人才,“美齡號”專列任憑風吹日曬,明清“龍被”直接釘掛墻上———基層博物館:生易養難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眼睛,從中能看到一座城市的靈魂。 近期,省人大常委會聯合省民宗委、省文體廳組成專題調研組,深入三亞、東方、五指山、保亭、瓊中、陵水、樂東、白沙、昌江等9個市縣開展民族地區博物館建設情況調研,實地察看了9市縣國有博物館及具有代表性的民營博物館、行業博物館等諸多項目。 珍貴的鎮館之寶被隨意擺放在露天場館內,任憑日曬雨淋,銹跡斑斑……走訪情況可用“觸目驚心”4個字來形容。 在海南少數民族地區市縣,不論國有的民族博物館,還是民營博物館、行業博物館,基層博物館聲聲“喊渴”,缺資金、缺人才等各種困境與尷尬亟待破解。 觸目驚心的現狀 我省民族地區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3家博物館發展現狀不容樂觀 海南鐵路博物館:珍貴“美齡號”戶外日曬雨淋 東方市八所濱海北路上,一處掛有“海南鐵路博物館”牌子的大院,大門緊鎖。 5年了,來來往往的行人,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個已經存在數年之久,且擁有珍貴館藏的大院。 近日,本報記者走進了這座封閉已久的院落,見到了一處令人心生感觸的景象。 這是粵海鐵路有限責任公司于2008年投資建造的一座紀念海南鐵路發展歷史的展館。 這是全省唯一的行業博物館。在建立之初,該館向當時的鐵道部申請對外開放,沒有獲得“準生證”。除了少數略知情況,通過“找關系”想一覽展館容貌的少數本地人和外來游客外,這座行業博物館的真實樣貌,多年來鮮有人知。 博物館工作人員楊進生告訴記者,鐵路博物館館藏豐富,有兩個鎮館之寶:一是“美齡號”;二是海南鐵路發展史上最后一輛蒸汽機車。 鐵路博物館由4個展館組成,3個室內展館和1個室外展館。在室外展區,一節特殊的公務車——“美齡號”,多年來就寂寞地停靠在院落一角,日曬雨淋。 記者看到,“美齡號”車廂是一輛墨綠色外殼、上下啟動車窗的老式客車。車旁有文字介紹,“此公務車,車號GW97380,原產地日本,制造時間昭和16年(公元1941年)。該車曾為蔣介石專用車輛,蔣介石夫人宋美齡乘坐過此車,故命名為‘美齡號’”。 走進車廂,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約10平方米的客廳,再往前是3間小臥室,之后是2個臥鋪隔間。可以清晰看到的是,木質的車廂頂部部分已被白蟻毀損。 據博物館負責人楊永才介紹,1954年該車曾做過整修,對車輛轉向架等部件進行國產化改造。1970年代從廣州調撥到海南,后因車輛技術狀態不良下線,一直存放到現在。 “后來,原鐵道部所屬的中國鐵道博物館意識到該車廂的重大歷史文化價值,一直要求將‘美齡號’從海南運回北京保存。可大家誰都舍不得,最終沒有同意。因為如果失去了‘美齡號’,海南失去的不僅是一節車廂,更是一段珍貴歷史。”楊永才說。 樂東白沙河谷本土博物館明代“龍被”直接釘墻上。特約記者孫體雄攝 白沙河谷本土博物館:明清“龍被”直接釘掛墻上 行業博物館因種種原因,面臨著無法開放的“囧”,那么民營博物館呢? 位于樂東佛羅鎮的白沙河谷本土博物館屬于典型民營博物館,同樣面臨諸多困境。 去年,為了維持運營,建館人袁金華又一次無奈地把種了十幾年的黃花梨拿出去賣。他說,他不知道花梨木還要賣到什么時候,但無論如何,他也要努力守住這家本土博物館。 盡管有著太多的不舍,但每個月3萬多元的開支,讓這位癡醉于海南本土民間藝術收藏40年的老人,很是吃不消。 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園毗鄰樂東龍沐灣,因為位處偏遠西部,而且樂東總體旅游開發起步較晚,白沙河谷本土博物館也少有人知。 61歲的袁金華從1974年開始從事民間收藏,從青年時代開始就對本土文化十分迷戀。近40年來,他用自己的積蓄收集民間藏品,并于1991年在佛羅鎮購置的22畝土地上建立了本土文化園。 文化園園林景觀美麗,設計充滿了歷史沉積感,但因為缺少后續資金的投入,園林內的博物館館舍條件卻十分簡陋。 沒有任何的文物防護條件,在不足400平方米的簡易鐵皮棚里,擁擠陳列著3000多件文物和藏品。明清時期的“龍被”,沒有加以措施的保護,被直接釘掛在了墻上。鐵皮棚雨天漏雨,不少珍貴的文物已經出現了表層的自然受損。 “除了我自己了解一些文物價值外,博物館內再沒有其他專業技術人員了。”袁金華雇了6個人來看護園子,加上水電費,每個月開支不低于3萬元。而這家民間自營、沒有任何資助的博物館,其經營困境讓袁金華很揪心。 無奈之下,他在園子門口拉起了一條小橫幅,寫著“如游客愿意為博物館捐贈一些維護資金,10元、20元也表感謝。”看了令人唏噓不已。 游客正在海南民族博物館參觀,感受黎苗歷史文化。本報記者古月通訊員余軍軍攝 ? 省民族博物館:舉步維艱一度關閉4年 在走訪中,位于五指山市北面牙蓄嶺半山腰上的省民族博物館的生存狀況,令人感觸頗深。 省民族博物館地段偏遠,背后和兩邊都靠著高山,因為博物館的相關設施配套沒有納入當地的城市整體規劃,只有門前一條小路可通。轎車通過尚可,大巴車就根本進不來。 “也因為如此,省民族博物館近年來極少接待旅游團和游客。散客來了,看到設施環境不是很理想,繞繞看看便走了。”省民族博物館負責人說。 在1980年代,省民族博物館也曾有過短暫的輝煌,曾被國家文物局授予“優秀地縣級博物館”的稱號。可是,因為沒有持續的資金支持,設施得不到更新,征集工作也處于停滯狀態。在無法支持運營的情況下,2007年至2011年的4年時間里,省民族博物館無奈關閉。直至去年,省民族博物館獲得了省里的部分經費支持,才得以重新開放。 盡管去年省民族博物館對館內外基礎設施進行了一定的翻新,但記者看到,作為擁有2.9萬件館藏品,其中592件珍貴文物的省民族博物館,其展示設施、手段,以及文物庫房的配備等,都十分滯后。 館藏品的展示跟建館初期格局一樣,鎖在玻璃罩子里,對文物的介紹,竟是用貼小字條的方式。省民族博物館沒有現代化的燈光設施,本來設置了一個互動演播廳,但是因為沒有足夠經費,留出了位置卻至今無法啟動建設。430平方米的館藏庫房里,設施條件也十分簡陋。 “經費不足仍是限制省民族博物館發展的最大問題。”這樣的困擾多流露在省民族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眼神里。 無可奈何的壓力 資金、人才,以及不能回避又難以破解的文物產權問題,都是基層博物館走向復蘇的一個個門檻 缺乏資金保障是最大難題 “下個月,我還要去北京,向現在的鐵路總公司申請允許海南鐵路博物館對外開放,并申請一些維持運行費用支持,這也是多年來我們鐵路職工的一個愿望。”擁有重要歷史價值,卻一直無法對群眾開放,這是楊永才心中的一個痛。 楊永才告訴記者,因為無法從地方獲得資金支持,多年來,為博物館投入維護資金的都是鐵路部門。為了維持博物館的生存,在編工作人員減配到了不能再減,只有3個人,其他都是東方市離退休工作人員自愿來服務的。 更為重要的是,博物館等公益設施是不允許收取任何費用的。如果沒有資金支持,鐵路博物館永遠無法做到免費對外開放,因為它根本無力承擔起這份運營壓力。 無論是行業博物館,還是國有公辦的博物館和民營博物館,資金問題幾乎是困擾所有基層博物館的共性問題。“喊渴”多年,卻未能得到重視和關注,使得基層博物館“歷史欠賬”過多。 目前,我省基層博物館的基礎設施普遍落后,館藏文物較少,安保措施滯后,文物面臨流失和損毀的極大隱患。 省人大調研組調研報告指出,各民族市縣博物館館藏文物普遍較少,館藏文物均在500-1700件,一級文物寥寥無幾。由于缺乏資金的保障,多數民族市縣的文物征集工作幾乎處在停滯狀態,民間文物流失極為嚴重。近幾年來,國有公辦博物館已不再有新征集文物入庫,已收藏文物也面臨著被腐蝕損毀的風險。 2/3以上人才集中在省博 省人大民宗工委主任李永喜告訴記者,在多個市縣的走訪中,調研組工作人員發現,博物館人員編制偏少,專業人才極度匱乏,這是當前困擾基層博物館生存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從機構設置的層面上分析,目前各民族市縣的國有博物館,均隸屬于文化行政部門,核定人員編制一般只有3到5個人,想增加非常困難。” 省人大調研組進行了排列對比發現,陵水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人員編制分別是4個和5個,這在少數民族地區配備的編制中算比較多的。在專業人才上,白沙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專業人員最高職稱級別僅為“初級職稱”,且只有2個人,工作很難開展。還有一些市縣的博物館是一位館長“身兼數職”。 省博物館館長丘剛說,目前,我省博物館2/3以上的人才都集中在省博,市縣博物館人才缺乏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目前省博也只能通過組織培訓等方式,對市縣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不定期的專業培訓,以暫緩燃眉之急,但長期來看,還需要各市縣在人才問題上有自身“造血”能力,而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文物產權問題至今難破解 袁金華說,基層博物館面臨的困境,其實不僅在我省存在,國內其他地區也同樣存在。 袁金華以一己收藏,免費對外開放服務于民的做法,以及經營中遇到的諸多困難,省里曾予以關注。去年,省里為該園特殊撥付了60萬元的文物保護費,可是一年時間過去了,錢至今存放在樂東黎族自治縣政府的財政賬戶中,無法用于該園的文物保護和搶救。 “由于受體制障礙影響,文物部門糾結于文物產權問題。”袁金華自己也很無奈,他不知該如何向地方政府主管部門開這個口,而地方文化主管部門對這一涉及文物產權問題的資金撥付也頗感無奈,無所適從。 對于非國有文物藏品的保護,依據《文物保護法》,民間收藏文物主要由所有權人負責保護,未要求政府一定予以支持。為此,這筆臨時費用的去留反倒令地方“糾結”,資金投入到私人藏品中,產權該如何劃分?資金投入的名目是什么?尚沒有明確答案。 袁金華現在仍沒有放棄,不過他不再希望資金支持,而是希望當地文化主管部門能夠給予一些“政策”扶持,比如允許他申請“文化經營許可證”。他說,他計劃在園內為游客開設一些旅游服務設施,以此彌補博物館維護所需資金的缺口。但因現有的條件和資質還不夠,當地文化主管部門多次拒絕了他的申請。 發言人:省博物館館長丘剛、省人大民宗工委主任李永喜、文史專家蔡明康 救救基層博物館 “博物館面臨的不是單一難題,而是一系列不易解決的困難。如果問題不破解,鐵路博物館也許關閉不僅僅是5年,也有可能一直關閉下去。”鐵路博物館工作人員楊進生感慨。如何破解這諸多難題,本報邀請3位行業人士暢談建議和意見。 挖掘特色才能實現復蘇 丘剛:博物館建設應當成為一個區域的文明標志。我們應根據海南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文化遺產資源條件以及公眾精神文化需求,特別是根據國際旅游島建設中文化旅游的需要來發展基層博物館,不能貪大求全,必須立足本土本地,挖掘特色,才能實現基層博物館的復蘇與繁榮。 要創建體現民族文化特點、區域特色,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博物館。比如,館舍建筑設計要緊密圍繞各民族方言文化特點,大做“特”字文章。新建、改建博物館要面向群眾,方便群眾,盡量規劃建設在文化園區,以創建一個便民舒適的文化環境。避免千館一面,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嚴格按照博物館建筑設計規范要求,滿足藏品的收藏保管、科學研究和陳列展覽等基本功能,并設置配套的觀眾服務設施,為文物保護和展示工作提供良好條件。 同時,還要注意避免博物館發展過程重建筑輕功能、重硬件輕軟件、重設施輕管理的不良傾向。建議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認真研究市縣民間博物館的人才問題,積極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致力建設一批博物館專業人才隊伍。 經費應該納入財政預算 李永喜:建議盡快把民族地區的博物館建設提上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議事日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省、市(縣)兩級政府財力已大大增強,市縣均已具備發展建設博物館的經濟能力和文化需求。民族地區博物館建設需要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專項工作經費應納入各級政府年度財政預算,切實為我省民族地區博物館事業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建議出臺相應的市縣級博物館建設指導性文件,規范對民族地區博物館建設的統籌管理。 與此同時,建議抓住博物館服務的核心問題,營造博物館服務文化,吸引更多民眾走進博物館,讓博物館真正成為公眾參觀、增知、休閑的場所。 目前在海南,以博物館為主題的旅游線路還很少見,游客對博物館游覽的熱情也一般。但從長遠看,建議通過扶持政策,發動旅行社,將博物館與旅游相結合,在旅游線路安排上,應把博物館與景點串聯起來,讓更多的游客感受到我省博物館的魅力。 文物征集搶救迫在眉睫 蔡明康:當前必須要更進一步地加強文物搶救、保護和征集工作,防止文物損毀和民間文物流失。我省民族地區的文物搶救和保護工作迫在眉睫。藏品是一個博物館的物質基礎。收集豐富藏品是博物館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因此,建議民族市縣在當前有限的條件下,創造性地實施館藏瀕危文物的保護和搶救,廣泛征集民間文物,為將來建設新館提供藏品保證。(本報海口9月25日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