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陳元才/繪
?
在不少家庭中,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已經不僅僅是父母,更多的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據一項全國范圍內的隔代教育狀況調查顯示:中國有近一半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而由此產生的家庭矛盾、教育問題也隨之攀升。究竟隔代教育存在怎樣的弊端?父母與老人們又該怎樣破解孩子教育的矛盾?帶著這樣的問題,記者采訪了海口市部分市民。
父母
需要老人幫又怕孩子被帶嬌
越來越多年輕的父母忙于工作,幾乎無暇顧及孩子,于是,撫養孩子的重擔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肩上。在記者采訪中,不少家庭需要自己的父母幫著帶孩子。市民吳淑麗說:“老人有充裕的時間和豐富的經驗,而且祖輩對孫輩的愛是任何育兒機構或者保姆無法替代的。”但也有許多市民認為,在隔代教育下會培養出一些嬌生慣養、任性的孩子,這也讓一些年輕的父母煩惱不斷。
“我爸媽都是高中畢業,在那輩人里算是有文化的,可帶孩子的方式和我們還是有沖突。”在國貿寫字樓上班的陳女士無奈地說。她回憶,一天下班回家后,剛滿3歲的女兒從地上爬起來向她奔來,不小心踩到地上的玩具摔倒了,接著女兒便一屁股坐在地上,邊砸玩具邊哭喊:“都怪你絆我!打你,你壞。”這一幕陳女士很熟悉,女兒每次摔倒了,孩子姥姥就趕緊跑過來抱起哄著,還不忘用巴掌拍著地面說:“都怪它不好,姥姥幫你打它了,沒事了。”陳女士意識到,這是女兒每天跟在姥姥身邊受到的影響。“我知道我媽心疼孩子,為她護短,但這會讓孩子形成總怪罪于別人、不懂自我反思的習慣。”?
年輕父母普遍認為,隔代教育最大的問題在于,老人往往在教育孩子時沒有原則,過度遷就和溺愛。
老人?一心為兒孫反遭埋怨
11月25日下午,正值學校放學的時間,記者在濱海九小門口看到很多接孩子的家長,其中不乏一些老人。
今年56歲的老人周云芳的老家在山東青島,為了帶孫子,她把家“搬”到了海口。在周云芳看來,年輕人工作壓力大,自己老了退休了,幫孩子一把天經地義,她說:“孫子從一出生到現在讀小學,都是我和老伴在帶,雖然累點但是也值了。”因為是從外地來到這里生活,周云芳幾乎沒有什么朋友。“我們在這里沒什么認識的人,平時生活也相對枯燥,和老伴接送孩子、看看電視。”從青島到海口,在兩位老人的心中意味著選擇和舍棄。在對孫子付出心血的同時,周云芳也有些心結,“兒子和兒媳婦對帶孫子的要求特別多,比當年帶自己孩子累多了。老嫌我們帶得不如意,也不知道到底該咋教。”她說,為了孫子該怎么教育的問題,兒子和兒媳婦在家沒少“批評”他們,說老兩口太寵著孩子了,但是周云芳覺得自己只是盡到了當奶奶的責任,“當年生活條件不好,現在有條件了,就想讓孫子過得更好,盡量滿足孫子的要求,不愿意讓他有一點點不高興。”周云芳不明白,為什么自己和老伴養活了好幾個兒女,如今反倒還被埋怨不會帶孫子了?面對兒子、兒媳婦的埋怨,周云芳覺得心里很受傷。
專家
需父母和祖輩相互配合
“老人總認為退休后沒事干,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爭著帶孩子,結果往往是吃力不討好。”?教育專家林育君認為,隔代教育常常面臨出力不討好的窘境,究其根源,一方面,一些祖輩人生的坎坷經歷,注定了他們對孫輩的偏愛,這種偏愛在很大程度上屬于溺愛,會阻礙孩子的正常心理發育;另一方面,祖輩們的世界觀形成于幾十年前,思想意識相對陳舊和固執,會對孩子接受新的知識產生不利影響,并影響到孩子與父母的相處。
面對隔代教育問題,在“支持”與“反對”間只有一線之隔。林育君表示,隔代教育并非沒有可取之處。“祖輩的知識經驗豐富,有一定的引導作用,也能避免走教育彎路,祖輩照顧孫輩,長時間陪著孩子,解除了孩子獨處的孤寂和無助,祖孫二人都能獲得新的活力,大有裨益。”但他同時也強調,隔代教育只能是親子教育的補充而不是替代,祖輩應該扮演好“參謀者”的角色,到位但不要越位。林育君說,比如在孩子出生之后,年輕的父母缺乏養育孩子的知識和經驗,老人就應該當他們的育兒參謀,教給他們具體的細節,還要做示范。在孩子成長不同階段,也要提醒年輕父母要注意對孩子進行什么方面的教育,在生理、心理、智力和孩子的興趣愛好等方面,幫助指導幼兒的健康發展。對于老人來說,隔代教育的關鍵是要能“狠得下心”,得立規矩。“孩子到了爺爺奶奶跟前,免不了想撒撒嬌偷偷懶,但不能一味地慣著,要擺事實、講道理。只要這點做到了,其實隔代教育還是有很多好處的。”
?
?
?
?
相關鏈接:
八成幼童由“爺爺輩”看護 隔代教育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