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道偉繪
?
近日,鄭州一位老師因在今年秋季上市的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發現了多處錯誤和值得商榷之處,將人民教育出版社告上了法庭。
這并非權威教材首次受到質疑。事實上,教材出錯的新聞近年來屢見報端。
教材出錯并非個案,一些差錯令人啼笑皆非
彭幫懷是鄭州一家作文培訓機構的負責人。他閱讀了今年秋季上市的人教版初中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后,發現多處錯誤和待商榷之處,“我目前找到了32處,可以定性的至少有10處。”
他說,最明顯的錯誤是,“沐浴”的“沐”字寫成了“沭”,多了一點;“雖有嘉肴”應為“雖有佳肴”;“九月九日重陽節”應明確標注為“農歷九月初九”等,另外還有與《課標》規定不符5處、語法錯誤3處。
彭幫懷說,他分別給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總編、責任編輯、編輯寄去了信函,均未得到回應,無奈之下,他將人民教育出版社告上了法庭。目前,鄭州市金水區人民法院已經受理此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公共宣傳辦公室主任吳海濤說,彭幫懷指出的問題真正屬于硬傷的并不多。對于硬傷,他們會在新版教材中予以修訂。他還說,各地教師每年都會向出版社反映教材使用中發現的一些問題,他們近期會匯總相關問題,在網站上發布更正說明。
這不是彭幫懷首次同教材出版機構較勁。2006年,他挑出蘇教版小學課本中的60余處錯誤;2010年,他以教科書“達不到國家標準、存在嚴重質量問題”為由將人民教育出版社告上了法庭,不過,他的訴訟請求最終被駁回;今年年初,他還發現,人教版小學教材稱開天辟地前,盤古“昏睡了十萬八千年”,而蘇教版小學教材則稱“昏睡了一萬八千年”,相差了整整九萬年。
教材出錯并非個案。近年來,曝光于媒體的一些錯誤令人啼笑皆非。例如,教科書的插圖中,屈原、祖沖之的衣襟被穿反;荀子坐在凳子上讀那個時代不可能有的紙質書;韓愈的生卒年被搞錯,只活了15年;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變成“我寄悉心與明月”等。不獨語文,外語、歷史、數學、物理、地理、生物等教材都曾被人挑出諸多錯誤。
相比于出版社的“寬容”,家長、教師傾向于差錯零容忍
對于教材出現錯誤,不同人士表達了不同看法。記者采訪的一些出版界人士認為,圖書出版環節眾多,允許存在一定的差錯率,只要差錯率沒有超過國家規定的范圍,就屬于質量合格,教材出版也不例外。
據記者了解,我國《圖書質量管理規定》第五條規定:差錯率不超過1/10000的圖書,其編校質量屬合格。
不過,一些家長和教師更傾向于對教材差錯實行零容忍。鄭州市第七中學老師李婧曼認為,教材不同于一般圖書,它和詞典一樣,都屬于規范性的出版物,其影響非一般出版物可比,理應以更高標準對待,尤其是對一些知識性差錯,更要實行零容忍,“否則會對學生造成一輩子的影響。”
彭幫懷也認為,“對教材來說,不規范就可以稱為錯誤。更何況,現在很多教材出現的是很低級的錯誤。”
相比于教材中的錯誤,更讓彭幫懷寒心的是出版社面對錯誤的態度。彭幫懷稱,每次他向相關出版社反映教材中的錯誤,出版社要么對質疑不予回應,要么就以其他言辭推脫。之前,他雖然多次將出版社告上法庭,但最終均以失敗告終。
受訪家長認為,教材出錯非小事,一旦發現錯誤,出版社應該勇于承認錯誤并及時更正,而不能采取“鴕鳥政策”對錯誤視而不見。馬虎草率、不負責任的態度,比錯誤本身更貽害無窮。
業內人士建議設立召回制度,并將出錯出版社列入黑名單
一些出版界人士認為,急功近利的出版之風是教材出錯的重要原因。一位在河南出版集團任職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出版社以利益為導向,出書越多、周期越短,利潤相對也就越高,教材出版屬于利潤較為豐厚的領域,一些出版社為了多出書、快出書,審校環節就會放松要求或者縮短時間,導致錯誤增多,教材質量下降。
還有一些業內人士將矛頭指向當前的教材出版管理制度。民辦教材開發研究機構北京仁愛教育研究所負責人說,教材從編撰、審訂,到出版、發行,均由少數教育行政部門指定的出版社一手包辦,這導致民間力量很難參與教材的編寫、發行,難以形成有效競爭,教材渠道的壟斷封閉性也使其脫離了大眾監督。同時,教材的使用主體——學校、教師、學生也沒有選擇權,很難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要自主選用不同教材,很容易導致一些質次價高的教材流入教育市場。
“行政色彩過于濃厚,是目前中小學教材出版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認為,減少行政干預,建立公正、透明、民主、科學的教材選用機制,充分尊重學校、老師和學生的選用權利,真正實現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保護教材編寫者和團隊的利益和積極性,才能充分保證優秀教材脫穎而出,也才能不斷完善提高教材質量。
還有一些教師建議,建立完善的追懲制度,設立黑名單和召回制度,如果教材出現知識性錯誤或其他嚴重錯誤,應責令出版社召回圖書,并將其列入黑名單,一段時間內不能進入教材招投標目錄。
?
?
?
?
相關鏈接:
人教版語文教材刪掉魯迅文章 專家稱過于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