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5名正高級中小學教師分別來自海南華僑中學、海口市第四中學和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學,其中4人是中學教師,1人是小學教師,涉及語文和數學兩大學科。今天,讓我們走近他們,領略海口教育界的名師風采。
王繼源:備受好評的“管理型校長”
“海南僑中這幾年高考成績一再取得突破,王繼源校長功不可沒。”這是許多海南僑中教師對新任校長的評價,在他們眼里,這名管理能力極強的校長,用其獨特的教育管理理念,讓學校的發展走上一個新的臺階。
2009年,王繼源出任海南僑中副校長,主管學校教學工作;2012年擔任校長一職。僅僅4年,在王繼源的帶領下,海南僑中的教學水平就有了很大提高,今年更是歷史性的包攬全省高考文理狀元和3科單科狀元。僑中老師說:“王校長的教學指導思路十分清晰,活用自己的專業來指導教育教學工作。他很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培養出了一批優秀教師。正因如此,僑中才有了今天的好成績。”
“和教學硬件設備相比,教育的軟實力更需要下大力氣。教師是教育系統中關鍵的一環,如何提高教師專業水平、調動職業積極性,是我非常關心的事情。”王繼源認為,對教師要給予恰當評價,對多做事、做好事的老師給予鼓舞和回報,增加他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善于管理的同時,王繼源對教學、教研同樣關注。從一名普通教師到獲評正高級職稱,從教34年來,王繼源一直處在學術、管理一線。他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對本專業十分用心,積極參與課題研究。盡管經常忙得腳不沾地,王繼源對教學技能可是一點都沒荒廢。在省級以上雜志或年會上發表論文十多篇、與他人合著書籍、參加多項教研課題研究,現在,王繼源開始規劃自己的青年骨干教師成長助推站,培養更多優秀教師。
“被評為正高級教師,這其實也對我提出更高要求。既然是一名‘管理型校長’,接下來,我會進一步完善學校的管理、教學評價體系,建立起合理的、有利于學校發展的長效評價機制。”王繼源說。
李紅慶:專注教研的“學者”型教師
在首批海南省正高級中小學教師里,只有一名普通教師,那就是海南僑中數學老師李紅慶。這位教育界知名教師,從教28年,依然堅守在教學、教研第一線。
李紅慶的教育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少年時輟學打工,后來努力考上大學,參加工作,分別在湖北江漢油田、新疆塔里木油田子弟當中學教師,上世紀90年代投身于海南教育事業。這樣豐富的經歷,讓他明白知識的重要,由此鉆進學習的海洋里,走上教研反哺教學,教學促進教研的道路。
在學術領域,李紅慶碩果累累。在核心刊物、國家級刊物上發表論文10余篇,出版研究教學法理論的個人專著《高中數學研討學習法》和《高考數學圈題典釋》兩部,同他人合作出版新課程配套創新試題10本,獲得國家級論文評比一等獎4次以上,此外還有數不清的榮譽證書,這些是李紅慶努力多年的成績,他也被公認為“學者”型老師。2011年,李紅慶被授予“蘇步青數學教育獎”稱號。
李紅慶的數學課和別人的有些不同。“一堂課40分鐘,只希望30分鐘的有效教學時間。”他認為,現在的教學,老師說得太多、學生想得太少,應鼓勵學生進行更多的思考。剩下的10分鐘里,學生可以互相交流,甚至小睡和交頭接耳對教學評頭品足。
“李老師是一位非常獨特的老師。他不反對學生上課睡覺,讓我們既意外又驚喜。”學生們說,李老師的課堂氣氛放松,教學思路獨特而新穎,便于理解和掌握,能夠真正幫學生打開數學思維。
了解李紅慶的人都說這是一名十分有個性的教師。樂見學生在課堂上小睡;辯證否定教學的“三維設計”目標,犀利指出高考解題中的“謊言與真實”;從不怕與別人進行學術上的爭論,直面當前教育弊端……充滿個性的李紅慶,在被評為正高級教師后,有了更多的目標:“下一步,要參與更多的教育課題研究,把自己的特級教師工作站和青年骨干教師成長助推站建設好。學習無止盡,會用更多有用的知識充實自己。”
牛業勛:以身作則的“榜樣校長”
海口市第四中學校長牛業勛曾說過,“每一個學生都是一輪初生的太陽,有的盡管現在還黯淡無光,只是一時被云霧遮住了,一旦沖出云霧,就會光芒四射”。從教24年來,無論是擔任普通的班主任還是身為校長,牛業勛始終把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他從不放棄那些落后的學生,而是更加注重與這些孩子的交流,與他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用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用榜樣的力量鼓勵他們,為的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健康成長,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
作為校長,牛業勛肩上的擔子很重。面對學校教學、管理等紛繁復雜的各項事務,他不僅能做到有條不紊地妥當應對,更是把有限的休息時間利用在課題研究和參加教育培訓等提升自我專業素養的活動中。他積極撰寫教研心得,努力提升學校科研水平,促進教師隊伍專業成長和學生學業成績的大面積提高。
針對不少學生缺乏學習動機、缺乏學習興趣、基礎薄弱的現狀,牛業勛經常思考如何使高中的語文教學更貼近生活,提高實用性。為此,在語文教學中他突破傳統教學,從不生搬硬套課本中的內容,而是大膽采用創新教學法,在課堂中結合學生特點,融歷史、文化知識于一爐,引導同學感受名聯獨特的藝術魅力,豐富同學的文化內涵。有時他還利用網絡技術等新型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深受學生喜愛。
努力換來收獲,結合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他潛心撰寫的《賞名聯、識名人、覽名勝》一書,被中央教科所評為2007年度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論文《試論多元智能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獲“椰苗杯”論文評比一等獎并在海南《新教育》發布;其主持的《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課題,獲中央教科所優秀課題獎……
張新洲:治學嚴謹的教導處主任
今年是張新洲從教的第30個年頭,在這漫長的30年里,無論是當班主任還是當一般的科任老師;無論是帶領一個年級進行高考備考沖刺,還是履行教導主任之職責,他總是全身心投身到他摯愛的教育事業中去。
自2003年8月起至今,張新洲一直擔仼“海南華僑中學教導處主任”一職,在教學管理方面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說:“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只有方法不得當的老師”,他始終信奉“天道酬勤”、“嚴師出高徒”,以高標準嚴要求規范每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與此同時,張新洲也非常重視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落實,既強調學生的合作學習,也關注學生個性、挖掘學生潛能,讓他們在表達自我的過程中提高綜合素養。身為教導處主任,張新洲不僅深知自己每個學生的情況,更是把老師們的特點了解得一清二楚。在他看來,教學管理就好像戰場的排兵布陣,要根據老師們不同的教學特點、思考問題、管理特點組成更為合理高效的團隊。
張新洲一向認為,高考就一項立體的綜合工程,每個學生的高考成績都是這個學生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涉及到性格習慣、思維方式、心理素養、身體條件等諸多因素,缺少任意一項學生都難以正常發揮水平,更談不上超水平發揮。為了讓學生們通往理想大學之路更加順暢,在打造高效課堂方面張新洲可謂是下足了功夫。他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埋頭鉆研教學過程中的焦點問題和難題,認真分析歷年的課程說明、考試說明,并制作成曲線圖。他常跟學生們強調,“不能孤立的看問題,要在變化曲線中發現其中的規律”。在高中課程改革中,作為語文教師的張新洲曾連續三年參加教育部國家考試中心在我省舉行的命題調研會,每次他都根據我省高中語文教學實際情況,提出自己對高考命題的建議,從2007、2008、2009這三年的高考命題中不難看出,這些建議得到了認可和采納。在2009年的高考中,海南僑中語文學科以絕對優勢榮獲全省第一名,全校1000多人的語文平分比全省第二名高出了20多分,在這其中,身為“語文學科帶頭人”的張新洲功不可沒。
李楚英:青年教師成才的引路人
作為獲評正高級職稱的五名教師中惟一的小學老師,海口市第二十七小校長李楚英謙虛地認為,“自己不是最優秀的,但卻是最幸運的一個。”懷著感恩的心,李楚英在多年的從教之路上,始終成為青年教師成才的引路人。
作為數學學科的特級教師,李楚英非常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她把各學科骨干教師組織起來,成立學科指導教師團隊,對各學科的教學、教研工作進行全面的指導,尤其是對年青教師的幫扶。李楚英經常深入青年教師課堂,聽課、評課,耐心地指出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在她的帶領下,各學科有經驗的老師與本學科的年青教師結成師徒關系,開展周期為兩年的師帶徒活動,并簽定師徒協議書,有效加速了青年教師的成長。身為瓊臺師范國培項目講師團的一員,李楚英將自己潛心總結出的教育教學經驗無私地傳授給學員們,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青年教師。今年11月,我市正式啟動青年骨干教師成長助推站項目,首批19個助推站均由名師冠名,李楚英正是其中的一份子。她主動申報該項目,正是為了從教學業務和教學管理工作上給予青年教師們最大的指導和幫助。
作為“全國德育先進學校”,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學多年來一直承擔著對區內薄弱學校進行“扶、幫、帶”的重任。在全省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工作推進會上,該校作為小學的唯一代表,同與會學校分享了課程改革的經驗。在李楚英帶領下開展的“有效教學”活動,不僅使本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而且還向海口市乃至海南省兄弟學校輻射寶貴經驗,學校也先后被評定為海南省省級規范學校、海南省有效教學先進學校、海南省課改樣本校……在李楚英看來,將先進的教學經驗傳授給薄弱學校教師,帶動整個區域內薄弱學校共同發展,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李楚英常說,“在教育的道路上,功利思想要不得。不要想著自己能得到什么,而要思考自己能給別人帶來什么”。她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