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海口市政府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優化布局,推動海口教育均衡發展,滿足老城區市民“上好學”的新期待,決定把海口九小(解放西校區)整體移交龍華區政府管理,校名不變,仍為海口市第九小學。整體移交一年后的2013年11月底,當筆者重新回訪海口九小,煥然一新的校園面貌令人耳目一新,廣大家長和學生對學校的評價是:校園環境變美了,教學設施完善了,教育質量提升了,家長和社會滿意了。
“移交后的海口九小之所以能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離不開龍華區委、區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扶持和資金投入。更為重要的是,只要有利于學校長遠發展,有利于九小優質品牌的樹立,區委、區政府和市教育局主要領導,總在第一時間為學校排憂解難,用實際行動踐行政府對學校整體移交工作的鼎力支持。”陳基華校長一語道出海口九小短時間內發生巨變的內因。
大手筆扮靚新校園
“哇,我們的新校園好漂亮呀!”今天秋季開學,九小師生面對煥然一新的校園校貌興奮異常。寬大堅固的校門,似一把巨大的“安全鎖”,將地處繁華市區的學校與外界安全隔離,給師生營造一個鬧中取靜、書聲朗朗的育人環境。雄偉壯觀、抗震耐用的新教學大樓取代了有安全隱患的混凝土教室;功能齊全的多媒體現代教學設備、網絡教室、電子圖書室、功能廳、音樂室、舞蹈室、美術室、科學實驗室、書法室、心理咨詢室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盤”點綴在教學大樓間。
“這就是龍華區委、區政府對移交后的海口九小莊嚴承諾的結果。”一年來,龍華區委、區政府和市教育局借助實施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良好契機,安排近一千萬元專項資金,對海口九小的校園校貌、教學設施、校園文化等基礎設施進行全面的更新改造。目前,學校擁有較完備的現代教育技術系統,每間教室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實現了班班通。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不僅讓九小告別了“一塊黑板加一支粉筆”簡單教學的時代,而且豐富了學校的教學手段和管理手段,助推學校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
“說實話,作為家長的我們曾對移交后的九小能否保持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心存疑惑,但在一年的時間內,政府投入了巨資優化、美化了校園環境和教學設施,讓我們看到了政府辦好九小的決心與魄力。”面對學校的新變化,眾多家長都表露出同一心聲。
九小師生不會忘記,龍華區委、區政府領導頂著烈日、冒著風雨,經常下到學校現場辦公,為美化九小校園校貌和校園文化建設出謀劃策,規劃長遠發展;九小師生不會忘記,市教育局領導積極調研,安排專項資金完善教學設施配置,為九小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保障;九小師生更不會忘記,廣大家長和社會各界的理解與支持,讓九小師生能夠潛下心來,凝心聚力謀發展。
“整體移交一年里,沒有一名學生或家長要求轉學,只有不斷的插班生要求轉入就讀。”陳基華校長用簡單的一句話說明了家長和社會對移交后的海口九小辦學水平的充分肯定和認可。
內強素質育名師
師資是辦學的根本。學校的管理理念是:只有教師成長了,學生才能成長,學校才能發展。在新的發展時期,九小人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提出了“內強素質,打造名師”的口號,用精細化的管理抓教研教學,致力于教師的專業發展,致力于促進傳統型教師向現代型教師的轉型。
給教師一個成長支點,教師的進步會更快。“八點時刻”是九小人重點培養骨干教師的一項創新教研活動。每個月,各學科的教師們都會固定一個晚上,通過觀看校外名師的講課或校內骨干教師的公開課錄像,觀摩、借鑒名師的課堂教學藝術,幫助年輕教師內化課標要求,熟悉各種課型教法,積累了教學經驗,提高了聽課評課水平,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副校長陳傳榮說,“每一次觀課、議課的主題都不相同,針對性強而且不重復。許多年輕教師從原先不懂得如何觀課、議課,到現在評課頭頭是道,專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教師能迅速成長為省、市級學科骨干或學科帶頭人重點培養對象。
從2012到2013年,學校有6名教師參加區、市、省級調教均獲一等獎,黃花艷、邱曉雯、賈艷被評為省級骨干教師培養對象,高重林、辜春媚被評為海口市骨干教師培養對象;還有一批教師被評為市、區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2013年小學畢業測試,海口九小各項考核指標均名列全市前茅,延續了海口九小作為“中國名校”的優良傳統。
智慧鑄特色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學校的靈魂。九小人秉承“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的辦學理念,營造出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成為了九小校園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漫步九小校園,文化上墻、文化入室隨處可見,這些校園文化的創意來源于師生的大智慧,充分體現出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思想,主題鮮明、匠心獨具。如“校史墻”展現了學校辦學歷程及辦學藍圖;“勵志墻”選取了從遠古到現代5個勵志故事,圖文并茂,激勵學生從小樹立起勤奮學習、創新開拓的遠大理想;“棋琴書畫區”選取高山流水、爛柯的傳說、蘭亭序等經典內容,以及師生書法繪畫作品,既營造出有思想、有內涵的傳統文化氛圍,又展示了學校書畫教育的成果;“閱書吧”出自王歡老師的創意,既創設了學生自由閱讀的大平臺,又成為了學生每日放學后流連忘返的最佳地;“騎樓文化”由邱曉雯和楊澤文兩位老師親自繪制,將海口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與校園文化融為一體;“運動區”以奧林匹克文化為主題,弘揚“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樹下圓椅”附上國學文化,在方便家長接送孩子休息的同時,又傳遞著國學精髓;“樓道文化”將教師愛校感言、教育格言和學生學習格言融入其中,體現“愛我九小、興我九小”精神;“班級文化”各具特色,由各班集思廣益,制訂出班訓、學習目標和教育格言,多姿多彩;“辦公室文化”彰顯教師的教育個性和魅力,提升了學校辦學品味和內涵。
值得一提的是,九小的“衛生間文化”,從一樓到六樓,每一層樓的衛生間被分別賦予椰風海韻、卡通世界、漫畫故事、童話仙境、海洋文化、神奇太空等六大主題,每一個主題鮮明、環境整潔、畫面精美,故事耳熟能詳。置身其間,有一種濃濃的文化氣息。衛生間文化深受家長和師生的贊譽,成為了九小校園文化的一大特色與亮點。
多元教育為學生成長奠基
二十一世紀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九小人給出了自己的注解,“從九小走出去的學生,必須具備四種品質:生存能力強、品行修養佳、文化成績好、綜合素質高。”
生存教育是九小人根據新時期教育的需求專門制訂的一項特殊課程。“一個人只有學會了生存才能更好地發展,否則一切都是空談。”為此,學校每年度圍繞交通、火災、傳染病預防、食品衛生、地震、防溺水及其他突發事件等主題,向學生解讀應對各種險情的自防自救常識,增強學生安全防護意識和自救能力,做到學生安全意識入眼、入心、入腦,自護自救意識和能力得到了強化。
在九小流轉這樣一句話“允許學習成績有差異,但不能缺失良好的品行習慣,這是為人處世的根本。”學校堅持“樹德立人”的教育宗旨,圍繞“文明禮儀教育”等主題實踐活動,學生在校園文化熏陶下,潛移默化養成良好的品行,組織“學雷鋒小分隊”走進社區、走上街頭獻愛心、送溫暖,為雅安地震災區募捐,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愛與奉獻的快樂。
“文化成績好,綜合素質高,學生有特長。”這是學校追求的目標。學校開發了20多門豐富多彩的樣本課程,有體育類、藝術類、文學類、科技類等,注重發掘孩子的潛能,既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又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校長寄語:您為九小付出的,九小永遠不會忘記!我會讓在這里工作和學習的每一個人都感到快樂、幸福和榮耀!我希望有一天,九小的每一個學生都有這樣的感受:上學幸福,學習快樂!
———陳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