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靜作
據報道,當地時間1月4日凌晨,一場大火吞噬了美國紐約布魯克林西區的一家華人工廠,紐約市消防局立刻派出了50部消防車、250名消防員趕往這家名為馬力建筑材料公司的工廠,但整個廠房已被吞沒,損失極為嚴重。大火給海外務工者的生命財產安全又蒙上一層陰影。
壓力大
選擇當一個海外“打工族”,許多人是抱著尋求高工資、好的就業機遇等美好的愿望而來。但他們所遭遇的重重挑戰和壓力卻讓不少人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
“絕大多數中國來的務工者在剛到的時候都會面臨語言不通和工作難找的問題。”澳大利亞某研究與政策部門經理表示,“所以他們在選擇工作時往往也只能傾向于華商投資創辦的工廠或餐飲業等”。
長久以來,餐飲業與零售業、建筑裝修等行業一道,成為海外勞務型輸出勞工的最優選擇,但是這類服務性行業往往工資低廉,而且市場準入門檻低,因而近年來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在英國從事裝修的馮師傅說,最近自己的生意在不斷下滑。現在東歐一些國家的人工費更低一些,所以自己在這個行業占不到什么優勢。
同樣,生活在西班牙馬德里的老張并沒有固定職業,為了維持生計,讓國內的妻兒過上好日子,他白天在一家華人工廠給工人們做飯,晚上還得穿梭在各個街頭擺地攤,賺些辛苦錢。
相關人士表示,國外較高的物價水平、低薪和不穩定的收入以及為了糊口而身兼幾份工作等,常令不少海外“打工族”飽受生活的壓力。
風險多
獨在異鄉打“洋工”已屬不易,倘若還要時時面對政策的變動、生命財產的危險,更是令人揪心。
報道稱,自2014年1月1日起,美國國稅局規定餐廳向大用餐團體收取的小費也要報稅,也就是說,所有餐廳對5人、6人或者8人以上消費團體用餐賬單中自動收取的小費要被算進員工的薪資,進行報稅。“這樣下來,我們的收入就會相對減少。但沒辦法,就算是少賺也要做,因為要糊口,所以也只能生活上節約一點。”阿罕布拉市小南國餐廳的工作人員李女士表示。
除了政策的變動之外,安全問題也是海外務工者需時刻警醒的一個問題。去年下半年以來,各類安全事件便不絕于耳。意大利普拉托華人服裝工廠大火、阿根廷華人超市打砸搶燒事件,不僅給海外華人,也給海外“打工族”帶來了不小的傷害。
如果說“打工族”在重壓下尚能咬牙忍耐,但面對安全風險還能鋌而走險嗎?
謀發展
海外務工者該如何保障自己的利益,同時謀求更好的發展?有關部門提醒,海外勞工要與中國駐外使館和所在國海外勞務相關部門保持聯系,遇到問題時要及時溝通。同時,也應提高自我維權意識,積極防范與降低風險。
相關律師建議,海外勞工要加強所在國相關習俗與法律法規的學習。從事特定的行業還應該了解該行該業的相關政策與規范。一些勞務工作者當了所謂的“黑工”,或者說違反了該行業的規范,造成不正當競爭,不是因為不守法,而往往是不懂法造成的。
同時,積極協調文化差異、“入鄉隨俗”地融入當地文化,也是勞工自我發展的必由之路。熟悉掌握語言,了解相應風俗習慣與文化特色,才能做到積極溝通,擺脫“任人魚肉”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