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正入戶核實童工情況下學期將安排入學
從深圳童工案中解救回鄉的孩子,已回到涼山10多天,他們情況怎么樣?今日,記者從涼山州委宣傳部獲悉:當地政府成立了由勞動、宣傳等部門組成的綜合工作組,專門負責后續處置工作。
目前,工作組正在入戶核實。據初步掌握的情況看,73個孩子中,16歲以下的有12個。但更進一步的情況,工作組宣傳負責人表示“無法回答”。
隨后,記者又致電涼山州教育局了解到,由于臨近期末,被送回來的孩子暫無法入學。下學期,各縣教育局將根據他們年齡段安排入學。
記者手記:破除困擾涼山“童工”的貧困怪圈
這里雖名為“涼山”,卻一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熱土。
1956年涼山彝族自治州通過民主改革,實現了從奴隸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一步跨千年”的飛躍;2011年,涼山州經濟總量突破千億,居全省31個地市州的第七位,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4.4%;州內市縣西昌、會理先后躋身中國西部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縣市之列。
然而,作為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截至2013年8月,涼山州還有貧困人口108萬,超過全州總人口的23%。近年的“彝家新寨”等扶貧工作使涼山州數以十萬計的彝族同胞擺脫了貧困,但復雜的地形和自然、歷史條件,仍然在制約著涼山州經濟社會的發展。
記者曾數度深入涼山采訪,在這個彝族人口近半數的地區,處處能感受到淳樸的民風和好客的熱情。但同時,吸毒、輟學等問題的存在,加劇了州內部分地區的貧困程度。
貧困—輟學當童工—回鄉—貧困—再當童工,這個怪圈困擾著涼山州,極大地阻撓著這里的發展。貧困問題不是短期能解決的,提高涼山的總體人口素質才是關鍵。曾經有在涼山支教的志愿者告訴記者,只有讓涼山的兒童走出大山,了解外面的世界,他們才可能從困擾父輩們的貧困怪圈中走出。而要破除輟學兒童一心只想外出打工的現象,則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所幸的是,涼山的兒童從不缺乏關注,官方和民間的援助力量一直在為涼山的義務教育普及而努力。據涼山州官方數據,早在2012年底,該州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已達到98%以上,彝語和漢語的“雙語”教學也在大力普及。
因此,記者更希望,此次“童工”事件僅僅是一小段插曲,但愿這段插曲會引起更多的部門和個人關注涼山的教育問題,讓這一屢見報端的頑癥得到徹底解決,讓涼山孩童的未來不再冰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