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的杭州二中高一女生郭文景,最近頗受關注。受美國教育培訓機構邀請,她在2013年歲末至2014年年初的兩周時間內,赴美為當地有志于參加信息學競賽的學生輔導,并獲報酬2000美元。
這次赴美授課兩周,她對美國當地的教育氛圍有了更切身的感受。如何看待美國的基礎教育和奧賽“生態”?
“大學之前美國孩子都在玩”并不確切
2013年下半年,剛上高一的郭文景獲得了全國信息學奧賽一等獎、全國數學奧賽二等獎。此前在初三,她獲美國信息學奧林匹克集訓隊前24名,還參加過美國數學奧林匹克前50名夏令營。因此結識了她的“學霸”朋友們,平時他們經常通過網絡交流。
對于“在大學之前,中國孩子壓力山大,美國孩子都在玩”的說法,郭文景覺得并不確切。在美國A-STAR教育培訓機構擔任信息學競賽的客座講師時,她所帶的班級里有10多個孩子,年齡最大的學生在讀高二,最小的孩子才讀小學三、四年級。
郭文景相貌靈秀,盡管她刻意不扎馬尾辮,改為長發披肩,希望自己顯得成熟一些,但仍有美國家長不放心她的講課質量,讓自己的孩子上課錄音,以便帶回家“審核”。“錄音設備就放在課桌上,我開始講,那位學生就開始錄。”郭文景說,說不緊張是假的。不過第二天開始,錄音設備沒再出現,她猜想,“自己過關了”。
放學后,她和這些學生家長也多有交流。“有一位媽媽問得特別仔細,其實她的孩子是我帶的班上最出色的,最后考試中還拿了滿分。”郭文景說。
美國“學霸”也刻苦,但更多出于興趣
對于國內奧林匹克競賽屢被批評“功利性過重”的觀點,郭文景說,其實美國學生參加競賽也帶有功利性,“因為美國的大學都是自主招生,學校會很看重競賽的成績,所以家長也會要求孩子去學。”
但有所區別的是,美國這種“功利性的學習”還是要基于學生自身的興趣。“美國的培訓機構、興趣班不像國內遍地都是,開設信息學興趣班就更少了,所以來參加奧賽培訓的學生都是真正的‘粉絲’,在我們課上課下的交流中,他們關心和討論的話題很專業。”
“他們玩的,不會比我們淺。”郭文景以中國學生用撲克牌速算三位數“163”的流行游戲為例,她發現,美國學生也玩類似游戲,不過玩的是“163”的升級版——用8張牌算4位數,用10張牌算5位數。
“美國的‘學霸’也很刻苦,但他們不愿意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競賽上。”郭文景說,在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中,中國學生拿第一、第二是常事,美國學生可能只能拿第四,但如果是按“同等題量”的“回報率”計算,后者才是勝者。
“不用完全否定‘題海戰術’,但題目應該少而精,不該過多過濫。”郭文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