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月22日消息(記者 張楊)科學是人類經驗的歷程和結晶。你知道一些科學發明都是怎么來的嗎?科學家的創造思維又是怎樣產生的?請看《青少年學科學》。
俄羅斯一家網站前不久講述了這樣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1931年,一個男孩,在美國華盛頓州中西部的布雷默頓城呱呱落地,他就是6歲發明航模的詹姆斯·拉塞爾。1953年,拉塞爾在俄勒岡州里德學院畢業,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65年,美國太平洋西北實驗室在里奇倫德建立。拉塞爾成為該實驗室的高級科研人員。從那時起,他似乎悟出了自己今后應該潛心研究的方向—————如何保存音質。他是古典音樂的癡迷者。像那個時代的許多音樂愛好者一樣,他常因老塑料唱片音質隨著放置時間的延長不斷變壞,而感到懊悔。為此,他發誓要完善它,他甚至試圖用仙人掌上的尖刺來代替老式播放針。在一個星期六的白天,拉塞爾突然有了一個想法。利用數字錄制與恢復系統,徹底改變聲音錄放方法。因為,這樣在聲音錄放過程中,各個元器件,不會產生物理接觸,也就不會造成任何物理損壞而影響音質。拉塞爾想,如果能讓代碼緊密地排列在一起,那么,利用它們不僅可以保存音符,而且可以保存大百科全書。大約過了兩年,拉塞爾發明了第一個光———數字錄制與恢復系統。就這樣,第一個數字光盤(CD)問世了。1970年,拉塞爾為他的發明申請了專利。
縮一縮的思路,使這件東西壓縮、縮小、減小尺寸、簡化結構,結果怎么樣?縮一縮的作用十分巨大,一個藏書幾千萬冊的大圖書館,如果用激光存貯法存放資料,也許只要幾十張光盤就足夠了。一張大唱片,正反兩面各錄一支歌,那是留聲機用的。現在一張CD,可連續播放幾個小時的歌曲呢!
在我們身邊,縮一縮的戰果尤其輝煌:袖珍詞典、微型收錄機、微型汽車、微型照相機……我們可以感到,我們的生活與縮一縮創造技法聯在一起。(選自《科技創造未來三部曲》,作者系我國著名科普作家,海口經濟學院教授劉荊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