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自動手參與醞釀年味
年味兒是醞釀出來的,采買、制作、享受氣氛都是醞釀年味兒的方法。
在過年以前,采買大紅燈籠、LED彩燈、春聯、福字,還有各種新年裝飾品,如今的家里不貼門神,同樣可以買些現代貼畫、裝飾畫,這些都會給我們增添年味。過年期間,如果我們在陽臺上掛個大紅燈籠,朋友來做客的時候,您跟朋友說到了哪個小區幾號樓以后,看見陽臺上掛著大紅燈籠的就是我們家,這是挺有意思的事。包括自己親手撰寫春聯,快到元宵節了自己動手做燈籠,相信都會給家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我們去親朋好友家拜年,是提三斤肘子還是二斤點心并沒有太大區別,如果我們能夠精心準備一些包含自己心意的禮物,打個比方說親筆題寫一副嵌字聯,把朋友一家人的名字巧妙地安置在對聯之中,收到這樣的禮物對方一定會高興。拜年的禮物選擇并不在于價格高低,關鍵是您準備這些禮物時的那份心意。
逆向過年 給長輩壓歲錢應提倡
在新的思維下,如何過好春節?傳統年俗一定是傳承的,但也一定是在變化著的,一定讓大家感覺到,我離年俗越來越近了。
現在北京有大量家在外地的年輕人,每到過年的時候都會有很多人買不到票,千里迢迢趕回家在家也待不了幾天,可以說是舟車勞頓,得不償失。
其實我們可以換一種思路——逆向過年,提前把父母都接到北京來,我認為這是一種低成本的過節方式,也是對傳統探親方式的補充。年不一定非得要像過去一樣回鄉團圓,新時代我們要的是親情、友情、愛情、鄰里之情,一個情字密切了人際關系。
除了逆向過年外,還有一些這幾年興起的新民俗,包括現在經常做的,晚輩給長輩壓歲錢,這些都很好,我覺得應該提倡。
原創短信微信更顯拜年誠意
從大年初一開始,我們要到親朋好友家祝賀新春,也就是常說的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也是彼此之間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電話拜年、網上拜年、微博、微信拜年這些方式正是新的年味符號,年的內涵同樣會隨著社會的需要而改變。
用短信、微博等新形式拜年,發送的內容一定要因人而異,盡量避免千人一信,甚至只是稍加改動就發送給對方,要讓對方感受到誠心誠意拜年的心意,將自己真實的情感和祝愿融入到文字之中。當我們盡心去做這些事情時,還會擔心年味兒太淡嗎?
感恩祈福是尋求心靈寄托
現在還有一類問題,目前在理論上沒有突破,就是祭祀在年節中的重要作用。
除夕晚上,大家從四面八方回到家,這個時候年夜飯已經做好了,但在傳統習俗中,第一件事卻不是吃團圓飯,而是祭祀祖先,在家族長輩的主持下,向祖先進行跪拜,這是過去咱們老北京過年一定要做的事情。我們的先人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民族傳統,就是慎終追遠。在過去,人們相信神靈的存在,也由此誕生了各種各樣的神,有床神、井神、廁神等,如果過去有沙發,我相信一定還有沙發神,我們一定要創造出各種神靈,好將生活托付于它。
在這種思維方式之下,就產生了感恩祈福,這是人們希望生活幸福美滿的一種心靈寄托,也是一種精神保障。事實上,這種祭祀祈福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通過這些儀式,讓自己的心里充實、愉悅。在中國傳統春節的時候舉行祭祀,是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群眾基礎的,即使在今天,它對社會的發展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春節祭祀儀式仍有積極意義
現在的祭祀祈福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天壇的祭天儀式,在過去,是冬至時候皇帝做的,皇帝通過盛大的祭天大典表達對上天的敬仰,祈求風調雨順百姓安康。但近十年來,天壇把祭天儀式做成了春節期間的文化表演活動,從正月初一到初五每天上、下午各一場。它是一個既不娛樂、也不好看的表演,卻依然能夠吸引二十五六萬人前往觀看。老子曾經說過“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在辭舊迎新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們去參與祭天儀式這件事,它就有了特殊的寓意。
在21路經過的海淀區會城門公園里有一座塑像,他是21路公交車的乘務員,為了保護乘客,他勇斗歹徒英勇犧牲了,人們為了紀念他,在公園中為他塑了一座雕像,每到春節的時候,附近社區有不少人會自發前往,有小學生一起去瞻仰,也有晨練的老人一起去緬懷。對先人、對自然、對幫助過我們的人、對為了擁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付出生命的人,去祭奠、追思,這種祭祀,對我們今天依然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