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南京市,一名男子與“馬上有錢”的3D畫互動留影。
拜年方式總是體現著時代氣息,今年最顯著特色就是社交軟件主導的“移動互聯”式拜年,群發短信早已過時,微信“搶紅包”成為新風尚,各種馬上體滿天飛。當然,年輕人在享受過年樂趣的同時,也免不了遭遇一些煩惱,繼“逼婚”、“催生”之后,“生二孩”成為年輕人回家拜年遭遇的新煩惱。
歡樂篇
“你搶到了嗎”
微信紅包受追捧
在不少人眼中,手機被拜年短信“轟炸”的局面已成過去?!岸绦派倭恕保瑬|北師范大學本科生韓冰說,“好多朋友用微信、微博給我發來各式各樣的‘小玩意兒’,特別有趣。”不少新潮年輕人早已“摒棄”短信,沉浸在各類頗具創意的拜年方式中。
和以往單向的拜年信息不同,如今基于移動互聯的拜年方式互動性越來越強。在備受歡迎的社交軟件微信里,用“搶紅包”的方式拜年成為今年春節的新風尚。
“用綁定的銀行卡買個定額紅包,設定好數量隨機發放給微信群里的朋友”,北京一家保險公司職員關峰說,“搶到多少全憑運氣,再配上喜慶的祝愿,特歡樂?!?/p>
不少網友采取和關峰一樣的拜年方式,微信紅包發放成了歡樂海洋,網絡上“你搶到了嗎”的問候隨處可見。“就是為了高興和幸福,怎么拜年還不就是個形式不是嗎?”關峰說。
“馬上有對象”
今年流行“馬上體”
拜年短信既是對親朋好友新一年的祝福,同時也體現著人們對新一年的希望。在今年的祝福短信中,“馬”也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寄托人們祝福和希望的主題詞。
馬年的到來,讓“馬”字充滿了拜年短信。“馬上有對象”“馬上行好運”“馬上有錢”“馬上升職”,讓“馬上體”成為今年春節期間最流行的文體。
帶有“馬”字的成語也因為馬年的到來而成為祝福短信的重要內容。記者在采訪中看到,“馬到成功”“龍馬精神”“快馬加鞭”等成語,在拜年短信中具有很高的出現頻率。其中,一條短信的內容為:“快馬加鞭送祝福,龍馬精神奔前途。一馬當先事業旺,馬到成功展宏圖?!薄@條短信,幾乎將所有含“馬”字的熱門成語一網打盡。
“群發短信沒誠意”
祝福短信多點“私人訂制”
用何種方式拜年在網絡上也引發不少議論。一句“群發短信沒誠意,千篇一律我不回”得到許多網友贊同。
福州一家文化廣告公司的文案負責人蔡松翔說,今年是馬年,祝福短信里幾乎是一片“馬上有”的東西,看多了難免覺得無聊。稍微有點意思的祝詞,就像春晚上張國立念的那種走溫馨路線的東西,轉發量也很大,今年收了100多條新年祝福短信,但能記住的幾乎沒有。
“其實祝福短信并不一定要文采斐然、笑料十足,稍微用點心就成了,就像你祝福的每個對象都是不一樣的,稱呼和后綴講究一點,接收者就更能感到一絲誠意。”多年從事文案工作的蔡松翔說。
“缺乏‘私人訂制’,缺乏真情和才情,群發轉發已成習慣,這越來越違背拜年祝福的本質——傳情達意,越來越多人過年接發短信都變成了一種敷衍?!敝袊苿印皭蹌勇睒I務一位負責人說。
煩惱篇
“什么時候要二孩”
80后回家“被逼二孩”
“什么時候要二孩?”馬年春節回家,山東威海的隋永輝幾乎每遇到一個親戚,就會被問到同樣的問題。
隨著我國啟動實施“單獨二孩”政策,繼“逼婚”“催生”之后,“要不要二孩”“什么時候要二孩”正成為困擾不少年輕人的新話題。
32歲的隋永輝在濟南做生意,經受不住父母常年“逼婚”,于去年春節結婚,并在年底當爸爸。本以為今年能過個清凈年,不用再忍受嘮叨,但隨著“單獨二孩”政策出臺,他的美夢再次破滅。
“單身的時候,每次回家過年,家里人都逼著我結婚;結婚了以后,又開始催孩子;等有了寶寶,又開始催二孩,看來今年又不能省心了。”面對“七大姑八大姨”的“窮追猛打”,隋永輝只好一遍一遍地解釋:“暫時還沒有計劃”。
近幾年來,“逼婚”“催生”成為春節團圓永恒的話題,讓不少年輕人倍感壓力,由此催生出“租男女朋友”等生意,甚至有人為了躲避“逼婚”,只能放棄回家過年。
在網上,已有不少網民開始吐槽“被逼二孩”的經歷,還有單身網民表示,別人都要生二孩了,自己還沒有找到對象,差距越來越大了。
“我們都挺理解老人的,但現在真沒考慮這個問題。”隋永輝說,“單獨二孩”政策出來后,他和媳婦確實有點動心,但畢竟孩子還太小,他們沒有精力照顧兩個孩子;而且現在養孩子的成本太高,經濟狀況也不樂觀。
“我為什么怕過春節”
“恐歸族”吐槽為何怕回家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恐歸族”成了春節前后的熱詞,這個伴隨著社會快速發展衍生出來的特定人群,引起了廣泛關注。
1月31日是農歷大年初一,但32歲的馮祥龍并不那么開心?!鞍謰屜M亿s快結婚生子,這已經成為他們的心結,只要我回家,這就是回避不了的話題。雖然有時我粗暴地打斷他們的絮叨,他們就能知趣地停下來,但只要有機會,他們還是會見縫插針地提起這件事。很讓人崩潰?!彪娫捓锺T祥龍有些無奈。
大學畢業后,馮祥龍到濟南工作。過了28歲,父母就開始催婚,過了30歲,就有點“逼婚”的意思了。
“坦白講,今年第一次有了不回家的沖動,一個人在濟南也挺好,至少落個耳根清凈。”不過,“恐歸”的馮祥龍還是回到老家過年。“父母年齡大了,于情于理都該回,盡管有顧慮。”馮祥龍說。
結果在預料之中,回家后短暫的開心馬上被逼婚的氣氛沖淡,馮祥龍說,他已經想早點回濟南了。
陳萍老家也在安徽,目前已在北京結婚生子。和馮祥龍不一樣,她今年留在北京。“回家后,各種人情受不了,壓歲錢、拜年、請客吃飯……本來就是工薪階層,但老家人覺得你在北京,錢不是問題。自己為了面子,雖然心疼,也不能表現出來。”
陳萍說,雖然孩子小才是不回家過年的決定性因素,但這些無處不在的人情消費確實也是很重要的不回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