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是傳統的春節習俗,可是,一個年過下來,發出幾千元壓歲錢是常事,不少人感慨“壓力山大”,習俗咋就變成了“攀比”的工具?
壓歲錢壓得大人“壓力山大”家住西安市南郊的陳先生,從臘月二十九開始到正月初六七,家里幾乎天天有客人拜訪,大大小小的孩子,有親戚家的,也有同學朋友家的,大過年的娃來了,總得意思意思,給娃們“壓壓歲”。
“稍微大點的孩子給兩百,小一點的給一百,到年初五,零零總總發出去了四千多塊錢紅包。初六我外甥女帶著男朋友來了,因為是第一次來家拜年,所以紅包得包的體面一點,這一下就出去了一千。過個年,光是紅包就發出去五千多元,壓力山大呀,辦年貨才花了多少錢啊。”陳先生說。
壓歲錢成攀比工具自然水漲船高陳先生發現,壓歲錢甚至成了親朋之間“攀比”的工具,似乎別把傳統習俗變成攀比工具誰給的多,誰就有面子:“一般來說,紅包都不能當面打開看,那樣會顯得很沒有禮貌,但是現在不少人更看重里面裝的錢數,會根據自己孩子收來的紅包去回贈對方的孩子。”
家住西郊的王蕓女士春節前就想好了,今年給老同學的女兒貝貝“漲紅包”,從去年的300元漲到500元,結果,等貝貝來到家里,她還沒來得及把準備好的紅包遞給她,老同學就搶先一步給了800元,這下,面子上得掛住啊,她又悄悄回房間,塞了300元進紅包,然后遞給貝貝。
“這是第一次。我妹夫這兩年做生意掙了些錢,家庭聚會的時候,我妹有些想出風頭,平時大家都給自己家娃三五百元意思意思就行了,她今年一下每人給了1000元,搞得我們很尷尬,又回給她娃1000元,壓歲錢年年漲,100漲300,300漲500,500漲1000,真沒必要。”王女士說。
有人提出“互免”省事有人質疑沒年味張彬的兒子今年讀初中,親戚朋友中,有些人會給娃壓歲錢,不過,張彬想出個妙招,只要雙方都需要相互給的,倒不如“互免”,省去了不少事,也省得攀比造成部分人難堪,傷了親朋之間感情。他說:“相互要給的,就都免了吧,如果對方娃大不用我給,我就要求他給我兒子100元,千萬不要多,有壓歲的意思就行。”
張彬的做法很多親戚朋友理解,但也有人質疑,現在生活好了,年味已經不如過去濃了,過年就是給娃過的,壓歲錢本身就是祝福娃的,如果都互免了,是不是沒年味了?
也有人說,壓歲錢給不給,怎么給,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可根據自己親戚朋友的情況自行選擇。